社区学校,让农民重回课堂当学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3-12-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莒南县茶果中心主任、县社区教育学院兼职教师杜富生指导葡萄种植户秋季高产管理。 葛桂昌 摄

    ■本报记者 翟帆 魏海政 通讯员 葛桂昌

    12月11日,由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委会秘书处、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主办的农村社区学习中心(CLC)能力建设项目10年总结会在山东省莒南县召开。把这样一个高端会议放到一个县城里举办,难免让人感到好奇,莒南县的农村社区教育何以吸引了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目光?记者到此一探究竟。

    “庄户学”“识字班”的前世今生

    “知道‘识字班’是什么意思吗?”在从莒南县城到洙边镇的路上,县教体局局长张振群向记者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问题虽奇怪,张局长的答案却更出人意料:“‘识字班’,在我们这里是‘小姑娘’的意思。”由这一匪夷所思的问答开始,引出了莒南“庄户学”、“识字班”的前世和今生。

    莒南县素有崇文重教的传统。上世纪40年代,刘家莲子坡村“庄户学”的创建,成为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成人教育的最早探索,在各大根据地推广。到了上世纪50年代,莒南县又出了一个全国学习的典型——高家柳沟村团支部为了让社员能自己记录工账,创办了农民记工学习班,教社员们识字。这一举措受到毛主席的称赞,“识字班”的称呼也由此得来。“在那个年代,我们这里十几岁的小姑娘全都去上‘识字班’,家有‘识字班’就成了家有‘小姑娘’的代名词,一直流传到现在。”张局长一段不长的介绍,勾勒出莒南县成人教育辉煌的过往。

    2010年,莒南县以县职教中心为依托,整合各部门教育培训资源,成立了莒南县社区教育学院。全县12个乡镇和街道,则以乡镇成教中心为依托,整合基层党校、人口学校、劳动培训中心、农广校等部门资源,成立了社区教育中心。242个行政村也全部建起了社区学校(教学站)。县里又投资400多万元,将电大和农村党员干部两个远程教育平台与当地教育资源对接,建立起社区教育学院门户网站和资源库。“过去,乡镇成教中心只能做些实用技术培训,而现在,农民可以随时去家门口的社区学校,从网上找到各种学习资源,真正是‘上到党中央,下到各村庄’。”张局长诙谐地说。

    通过社区教育学院、乡镇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学校这样的三级网络,使上世纪“庄户学”、“识字班”这些农村成人教育形式在新的历史时期又有了新的传承,农民重新回到课堂当起了学生,社区学校也成为群众身边的学校、人才汇集的高地、追求幸福的乐园。

    “三支队伍”撑起社区教育一片天

    快进入腊月了,不少北方农民已经开始了冬闲时光。莒南县城里也年味渐浓,老百姓纷纷放慢了节奏,开始了年前的准备。

    对于莒南玉芽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玉剑来说,公司里的生产任务虽然减少了,但自己却很难闲得下来。作为县社区教育学院“专家讲师团”的特聘专家,刘玉剑必须充分利用这个冬闲,给2200多户茶农讲解新引进的6个茶叶良种的生产技术。“从建园到管理、采摘、加工、储存,我和我们茶叶合作社的科技人员一起上阵,把每个生产过程、每项生产环节都给大家讲解清楚。”张玉剑告诉记者。

    忙碌的还有帛乘原种猪繁育公司的董事长吴建军。莒南县作为山东省生猪存栏第一大县,一直是山东养猪业的一面旗帜。养猪效益怎么样,猪的品种很重要,吴建军所从事的正是生猪品种改良工作。作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企业,吴建军的公司还承担着社区教育学院养殖专业实践基地的职能,而他本人也是社区教育学院“专家讲师团”的成员。“社区教育学院和县畜牧局共同办起了‘畜牧大讲堂’,每月16日定时开讲,到这一天不用招呼,全县的养猪户都赶来听课。”吴建军说。吴建军在周边地区很有名气,他主讲的生猪生产及品种改良技术,不止在莒南受欢迎,每年他还要外出讲课十几次。

    “社区教育学院之所以受到村民欢迎,关键是我们有专职教师、兼职教师和志愿服务队这‘三支队伍’。”县职教中心校长、社区学院常务副校长张波英解释说。

    张波英告诉记者,为了建好社区教育学院,莒南县政府单独列编,面向全市招考非师范专业优秀毕业生。县社区教育学院落实编制20人,各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根据人口规模,配足配齐专任教师。县职教中心和县社区教育学院面向全县选拔聘任了176名技术能手、企业名家,组建“专家讲师团”,建立了全县职成教育专家库。12个乡镇和街道也从行业骨干、中小学教师、社会能工巧匠中聘任了357名兼职教师。社区教育学院还面向大中专学生、民间艺人、社会能工巧匠招募了2480人,组建了12支社区教育志愿服务队,常年活动于各社区学校。

    新农村建设的人才蓄水池

    记者来到道口镇曹家庄子村社区学校时,30多位村民正坐在教室里,认真地听镇农技推广站站长陈学功讲解测方施肥技术。见到来访,村党支部书记兼社区学校校长李洪凯夹着笔记本走出教室。“您自己都是专家了,还用学习啊!”记者打趣道。“不学不行啊,现在蔬菜病虫害每年都发生变化,管理技术一直在更新,我们也都要‘与时俱进’啊。”李洪凯笑着说。

    来之前就听说,李洪凯是远近闻名的能人。他组织建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有400多农户加入。在他的带动下,全村90%以上的农户都种起了大棚草莓和甘蓝菜,年人均纯收入1.3万元,远远高出全乡8800元的平均水平,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我们和乡里的农技人员联系紧密,在蔬菜和草莓生长的每个关键期,农技人员都来给村民讲管理要点和病虫防治技术。”李洪凯拿出他的笔记本,上面满是所用肥料、种植密度、病虫害防治、温度控制的记录。

    社区学校不仅为新农村建设送来了实用技术,还培养出了许多像李洪凯这样的致富带头人。通过在县社区教育学院的学习,李洪凯顺利拿到了成人大专学历,迈进公务员队伍,当起了基层村党支部的书记。

    告别道口镇,记者来到了毗邻的石莲子镇。在镇社区教育中心会议室,三个中年男人正热烈地讨论着什么。寒暄后,得知这三人分别是古哨村的“花生大王”李廷平、葡萄专业户李世福和镇社区教育中心校长高道泰。“他们俩都是我们的学员,正在预约下次的培训专家。”高校长说。原来,莒南各乡镇社区教育中心正在推广一种叫“三约”的便民培训模式,“三约”主要指“学员预约—专家赴约—政府督约”。社区居民或专业合作社根据需求向社区学校提出“课题”,由乡镇社区教育中心预约相关专家,把培训送到社区教学站和田间地头。

    小城镇发展的幸福能量源

    通过走访,记者发现这些社区学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和社区服务中心同规划同建设,处在同一幢建筑物内,而在社区学校门前,无一例外地有一个颇具规模的文化广场。“县里希望能把社区学校作为依托,全面提升社区居民文化素质。”张振群局长点出社区教育的另一项重要功能。

    华灯初上,记者来到莒南县第一家社区建设试点单位温泉社区。温泉社区是驻城农村社区,社区居民多为失地农民,如何帮助他们完成从农民到市民的转变,成了社区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身份的转变是一夜之间,但观念的转变可不是一朝一夕。”张局长告诉记者,社区学校常年开展法律知识、公民道德建设、良好社会风尚、卫生保健、职业培训、休闲娱乐等活动,引导农民学礼仪、学电脑、学艺术、学环保、学技能,通过学习新知,改变生活陋习和落后观念,尽早融入城市,成为真正的新市民。

    失地农民成为社区居民后,许多人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便进入了企业工作。为了使这些农民真正适应现代工业企业的发展,社区学校加大了对社区内企业职工的岗前培训力度,变企业传统的招工为招生,招工对象必须先经社区学校系统培训,学习职业道德、理论知识、厂规厂纪,再由企业安排上岗技能操作实习,考核合格后,才被录用为正式职工。社区学校还为社区各企业建立了专业技术人员台账,实行动态管理,有针对性地制订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计划。

    走出温泉社区学校时,夜色已浓。门前的文化广场上音乐响起,附近的居民走出家门向广场聚集,随着音乐跳起了欢快的舞蹈。“今年学校还专门请来了专业舞蹈老师,组织妇女成立了舞蹈队。夏天的时候,有上百人在广场跳集体舞,那场面可壮观了!”张局长告诉记者。

    “现代农业需要有技术的农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需要新型的市民,这些都可以通过社区教育来完成。”张振群局长认为,农村社区教育机构的全面覆盖,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对于构建终身教育学习体系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