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经典著作 传承“红船精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1-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邢云文 张雪飞

    2013年12月15日,在举国同庆“嫦娥三号”落月梦圆这一特殊日子里,来自全国各地多所高校的近百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齐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浙江嘉兴。在这里,他们接受为期5天的全封闭培训,培训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

    这是一个特殊的培训班

    这是一个特殊的培训班。在2013年12月16日的开班仪式上,教育部社科司负责同志在开班仪式上这样说。

    2013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推动全党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好认识国情,更好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势,更好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这个培训班是教育部为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而实施的其中一个项目,主要任务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养一批政治合格、学术过硬的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

    实际上,在2013年6月25日,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就已经提出,要“努力造就数百名政治坚定、理论功底扎实、善于联系实际、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领军人物、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作为《规划》的实施举措之一,从2012年开始,教育部实施“优秀中青年教师择优资助项目”,在全国5万余名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中,遴选教学科研成绩突出、勇于创新的中青年教师,以课题项目资助等方式,予以重点培养。每年选出50人,连续组织3年。这个培训班的学员即是2012年度和2013年度获得资助的成员。他们都是经过各省推荐和教育部组织的集中评审脱颖而出的。

    50000∶100,单从数字上我们已经能看出这个培训班的特殊性。

    量身定制的大师课

    “要为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上课,可不是件容易事。”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大多数学员都研读过,怎么才能让大家有新的收获呢?因此,社科司组织培训的任务不是重温一遍经典,而是要通过名师大家面对面的辅导,掌握方法,领会精髓。用一句话来说,就是练中气、接地气、最终成大器。

    在制定课程方案时坚持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学;二是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最后,确定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意义和方法》、解读《资本论》等专题。

    讲授这些课程的,则是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著名理论专家。他们中,有全国人大教科文卫专委会委员、武汉大学顾海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梁树发教授等。

    每一讲都是一堂大师课,每一堂课都充满了思想的力量。从2013年12月16日到20日,嘉兴学院的报告厅座无虚席。来自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李国娟老师说:“名师们不仅以自己深厚的理论底蕴与高超的学术水准启迪我们叩问经典、领悟真谛。更为重要的是,名师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对经典著作的刻苦研读和对理论研究的心无旁骛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人格示范。”

    培训班的日程安排是紧张而有序的。

    每天上午和下午都是3个小时的讲座,但没有一堂按时下课。面对精彩纷呈的大师课,学员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内蒙古大学傅锁根副教授的课堂笔记密密麻麻记满了一整本,写干了3支碳素笔。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贺武华教授每天起早贪黑学习,住宿房间里的电视机竟一次都没打开。

    西南大学白显良教授在聆听了顾海良教授的讲座后,深受启发,连夜撰写了一篇学术论文。

    ……

    在紧张的学习中,大家也感受到了教育部的良苦用心。

    北京大学的程美东教授说,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大的问题是在知识基础上没有形成共识,不少学生入学后不知道如何进行专业性的自学,老师们也不很清楚如何进行特色专业性的教学,甚至不知道去读哪些书、研究哪些问题。解决这个困惑的第一步就是要读经典。这次经典著作研读班的举办,抓住了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的要害,对于我们个人和学科未来的发展意义深远。

    感受逻各斯的力量

    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后才起飞。

    从人体解剖到猴体解剖。

    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

    ……

    对于一些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样的话会让人一头雾水。而这些听上去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却是课堂上的关键词。

    大师课让学员充分感受到了哲学的魅力,感受到了逻各斯的力量。

    顾海良老师以“过程”与“结构”四字为纲,为学员学习《资本论》安装了一个卫星导航系统。

    梁树发老师对《唯批》驾轻就熟,在谈笑风生间教会了学员如何读出经典的原汁原味、如何理解各种哲学思想的斗争交锋。

    丰子义老师将《形态》和《提纲》的知识体系在娓娓道来中清晰呈现。

    丁俊萍老师对《两论》的分析鞭辟入里,进一步加深了学员对中央号召“学哲学、用哲学”用意的理解。

    肖巍老师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讲读,字字句句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仝华老师对原著文本的解读,就像剥竹笋一样层层展开,又像剥核桃一样直逼内核本质,把深刻的理论演绎得生动有条理。

    而这种逻各斯的力量充盈着学员们在嘉兴学院的生活空间。在从教室回宿舍的路上、在课间休息的短暂时间、在饭桌上、在宿舍里……充满逻各斯的对话无处不在。而最让学员们期待的,无疑是每日晚上7点到9点的小组讨论时间。

    培训班共分为4个小组。每天的讨论围绕当天的讲授主题,每一个学员都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大家一致认为,教育部开展择优资助意义重大,自己入选择优资助倍感荣幸,当下最要紧的是要珍惜机遇,加快成长发展。作为择优资助人选,要善待并珍惜自己身上的“优秀”称号,更要对得起“优秀”称号。要用实际行动让自己真正优秀起来。

    乘“红船”扬帆启航

    嘉兴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92年前,中共“一大”代表们在嘉兴南湖一条画舫船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纲领》,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这里,学员们接受了一堂生动的党史实践课。

    2013年12月19日上午,嘉兴学院红船精神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陈水林教授为学员们做了《“红船精神”与中国梦》的专题讲座。

    红船湖畔,抚今追昔,睹物思情,学员们切身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从这艘红船上启航的历史意义,为党今天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感到由衷的自豪和骄傲,更加坚定了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信念,也更加激发了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的热情和干劲。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贺武华老师表示,今后,要用那种“板凳宁做十年冷”的精神和“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境界,严格要求自己读经典,量化经典阅读量,要通过系统、持续的钻研,给自己强筋健骨,查缺补漏,补短板。短暂的培训班虽然结束了,但是老师们对经典的研读、探究和阐发永远没有终点,经典能够给予我们的学术滋养与理论魅力也永远不会竭尽。

    择优资助教师纷纷表示,要共同唱好“择优资助”这首激昂奋进的歌,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坚定理想信念、终身学习、不断进步,努力成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不辜负党和国家的支持和厚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