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麦田里的“守望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1-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茹振钢(左二)正在和团队成员讨论。 吴玲玲供图

    ■通讯员 吴玲玲 牛艳芳

    茹振钢喜欢和小麦在一起,他是农民朋友的“老熟人”。

    离开了小麦和土地,离开了农民朋友,他心里就“慌得很”。

    “育出好种子,让金色的麦田丰收,让祖国的粮仓更加丰盈”,是他孜孜以求的理想。

    他带领育种团队,痴心小麦育种30载,相继培育并推广了家喻户晓的系列小麦新品种——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和百农矮抗58……

    其中,截至2013年,仅“矮抗58”一个品种就累计推广2.3亿亩,增产小麦86.7亿公斤,实现增产效益170多亿元,被誉为“中国第一麦”!

    一位记者曾按照小麦生产情况进行了估算,结果令人惊讶,中国人吃的每4个馒头中,就有一个来自河南;每8个馒头中,就有1个来自小麦品种“矮抗58”。

    在1月10日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茹振钢从党和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了沉甸甸的烫金大红证书——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个奖,实现了国家科技进步奖设奖30年来河南省高校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梦想:用自家的麦种在土地上生金

    熟悉茹振钢的人都开玩笑地说:“茹教授和小麦可有感情了。”每年大年初一,茹振钢上午回到老家过年,下午就又忍不住赶回学校一头钻进实验室。“年可以不过,实验不能停。”做科研、搞推广、实施技术服务,茹振钢已记不清和小麦一起度过了多少个春节。

    “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多,常常吃不饱饭,所以我选择学农。让土地生金,让人民丰衣足食,成了我最大的理想。”茹振钢说。

    1981年,农学专业毕业的茹振钢,被当时育种界赫赫有名的黄光正教授看中,将其“拉进”育种行业。从此,茹振钢就和小麦朝夕相处,从“朋友”到“亲人”,一刻也分不开了!

    “挤掉洋品牌,让农民种上自家的小麦品种,当时走到哪里都有说不出的自豪感!”茹振钢深情地说。

    为了梦想,茹振钢每天都吃在试验田、睡在试验田。为了确保科研数据的完整和准确,几十亩的实验小麦,他一株株地手工脱粒,风里雨里,一干就是个把月,抬头满脸尘土,低头两脚泥土。在不知多少个春夏秋冬里,他走了一村又一村,厚厚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不同地区小麦的生态环境,记下了各地区主要小麦品种的生物特点及生产水平。无论是小麦刚入土的秋冬季节,还是热浪滚滚的麦收之际,田野里总会出现他的身影。他对小麦如痴如醉,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为了掌握各地小麦的生长情况,他深入全省各县田间地头进行调查研究,全靠公共汽车和自己一双脚底板。上世纪90年代初,乡村公共汽车少而且不准点,为了不耽误行程,茹振钢就时刻准备着,只要有车,说走就走,赶不上吃饭就在车上吃。当时,茹振钢有三件“宝”必不离身,一个装有工具和资料的挎包,一个军用水壶,一包皮蛋。“皮蛋时间长不变质,什么时候饿了就什么时候吃。”如今,茹振钢还时常为自己的这一诀窍而骄傲。

    科研:请乡亲们为育种工作“挑刺”

    “‘民以食为天,粮以种为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科技创新是关键。”茹振钢说。

    为了育出让老百姓满意的种子,茹振钢几十年来走遍黄淮大地,在为老百姓送上能用好用的科技的同时,一个最大的任务就是请乡亲们给自己的育种工作“挑刺”,倾听老百姓的意见和建议。

    “能不能让小麦又高产又抗倒伏?”,“小麦想啥时种就啥时种该有多好啊”,“麦穗大了,能不能让穗子多点;穗子多了,能不能让麦秆矮一点”……这些苛刻的难题被茹振钢像“宝贝”一样认真地记下来,转化为自己的科研主攻方向。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培育耐寒耐旱、抗病抗虫、高产优质的种子,使农民朋友只管种下,不用担心天气的变化,只需静等收获,成为了茹振钢教授最大的心愿。

    如何解决这些难题?茹振钢带领研究团队,在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下,创造性地制定出了“增穗壮秆强根系,优化品质聚抗性”的高产小麦育种策略和多性状聚合技术路线,在矮秆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研究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

    在育种实践中,茹振钢和他的团队将风洞技术应用到小麦育种中,设计建造了小麦数字化实验风洞;设计建造了全国第一座地下小麦根系观察走廊。

    经过了10年的坚持和忍耐,“矮抗58”终于诞生了。自2005年生产应用至今,“矮抗58”历经零下16度低温、八级大风、短时暴雨、冬春连旱、倒春寒等灾害性天气的考验,“抗寒、抗倒、抗病、高产、稳产”等综合优势明显,灾年不减产,丰年更高产,短短几年便一跃成为黄淮麦区的特大小麦品种,书写了小麦史上的传奇。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种粮大户们如此评价“矮抗58”:“种着好种,管着好管,看着好看,吃着好吃,卖着好卖,是名副其实的‘五好’品种!”

    蓝图:一地研究多地用,当今研究未来用

    在茹振钢勾勒的科技创新蓝图中,他的眼光放得颇为长远:“小麦良种培育要推广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设想一代。要做到一地研究多地用、当今研究未来用。”“育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要像黄光正先生那样,带好助手和团队,培养好人才,这样才能培育出更多更好的良种。”茹振钢坦诚地说。

    “茹振钢小麦科技创新团队”拥有36名农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材料工程学等专业的创新人才。该团队融合多学科、多专业人才于一体,密切配合、刻苦攻关,在小麦育种研究方面走到了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先进行列。

    如今,茹振钢带领团队开始攀登新的小麦育种高峰,他们发现并创育了BNS低温敏感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具有“不育彻底、转换彻底、恢复彻底、育性转换稳定、农艺性状优良”等显著特性,为小麦杂交种利用奠定了基础,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得到国家“973”、“863”项目和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的支持。河南科技学院现已建立了杂交小麦制种基地,致力于二系小麦研究,突破杂交小麦优势利用的世界性难题。

    目前杂交小麦正在进行全国联合攻关,有望大面积推广,为切实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对此,茹振钢和他带领的小麦科技创新团队充满信心!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