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涉假”的恩怨是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1-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CFP供图

    ■本报记者 宋伟涛

    近日有媒体曝出,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教授王正敏与其学生王宇澄反目成仇,同室操戈,师徒二人水火不容。学术造假、院士除名、师生恩怨……在这场事件中,各方关系盘根错节,搅浑了一潭池水。对此事件,记者近日进行了实地调查采访。

    起因:非学术因素引起的学术争端

    如今,王正敏和王宇澄争论的重点集中在学术问题,而实际上整个事件却并非由学术争论引起,而是围绕在学术外围的非学术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

    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告诉记者:“学术资源的分配在整个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实一个院士就是一个‘山头’,聚积在他周围的同事和学生共享院士所带来的学术资源。”

    据了解,王正敏从1999年开始申报中国工程院院士,申报了3次都未能成功,2005年转而申报科学院院士,这是他的最后一次机会。

    2005年12月,中科院院士增选名单公布,王正敏位列其中,成为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唯一院士。

    王宇澄与王正敏的师生情份开始于1999年,当年,31岁的王宇澄考取了王正敏的研究生,并因表现优秀,从硕士生变为硕博连读。2003年王宇澄被聘为王正敏的秘书,至2005年,两人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关系。

    王正敏成功当选院士,王宇澄认为自己出力不少。其父亲称:“申报院士材料的紧张阶段,王宇澄在工作中晕倒,导致左门牙跌断,下唇被洞穿,缝了3针。”同时,王宇澄通过亲属帮助王正敏找到了刘新垣、戚正武两位院士推荐人。

    然而成功当选院士后,师生二人的关系却急转直下。王正敏告诉记者:“我大概在2005年底到2006年初对他说,做秘书很耽误时间,都是一些杂事,因此不让他再做我的秘书,好去提高业务。我想那个时候他就不高兴了。”当时,王正敏还告诉王宇澄:“外面都在说我们搞小集团,这样不好。以后你最好少来找我,这样对你好。”

    而王宇澄告诉记者:“院士申报成功以后,他就一脚踢开了我。”

    此后王宇澄在职称评定、业务发展上接连受挫,他认为这是王正敏故意为难他,感到自己工作全无希望了。

    2009年10月,一份《我的爱徒王宇澄培养计划》出现在两人之间,其中涉及10条保证。“如果按照《培养计划》实行,基本上围绕在院士周围的所有学术资源都将集中到王宇澄一个人身上。”复旦大学一位教师告诉记者。

    在《培养计划》中记者看到以下内容:将王宇澄列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及上海市听觉医学临床中心重点人才培养计划;考察半年后升任耳鼻喉科副主任;从现在起担任上海市听觉医学中心临床及语训部负责人;经过2—3年将王宇澄培养为学科带头人;王宇澄担任听觉医学临床中心第一副主任,主任为王正敏教授;参照院士终身制为王宇澄设立终身秘书制;以后所有机会首先考虑王宇澄……”

    计划书中一再提到的上海市听觉医学临床中心,由王正敏担任主任,分为临床部和AV(听性语言训练)部。中心组成人员主要是王正敏的学生。“王正敏在中心有不可抗拒的权威。”一位中心医生告诉记者。王宇澄则认为:“因为他是院士,学生们对他都是敢怒不敢言。”

    与同龄人相比,王宇澄在学术道路上并不突出,已入不惑之年的他只是副主任医师、副教授。而与王宇澄同龄的王正敏的学生陈兵、戴富春、吴海涛都已是主任医师、教授。其中,戴春富2006年被评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曾担任“美国耳鼻咽喉科学研究学会”(ARO)国际执委;吴海涛现任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三级学科——头颈外科学科副主任。

    “王正敏就是下棋者,我们都是他的棋子,是来给他干活的。”王宇澄对记者说,“但是和我的关系就如蛇和农夫的关系。”

    据官方介绍,王正敏担任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国家重点学科主任、卫生部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听觉医学科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听觉医学临床中心主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等职,手中有很多学术资源。“在中国,学术往往承载着太多本不属于它的东西。”一位教师叹息道。

    举报:历时四年的艰难博弈

    王宇澄对记者说,他从2010年开始举报王正敏,而这正是在《培养计划》出炉、师生彻底决裂之后。

    “前两年我都是在医院举报,没有告到学校去。真正到学校举报是在2012年初。”王宇澄告诉记者。

    记者从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简称委员会)了解到,该委员会是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的下设机构。委员会在2012年2月收到王宇澄第一封举报信后,即展开调查。委员会主任周鲁卫向记者介绍,委员会首先对举报中涉及王正敏“博士学位”和“一稿两投”的问题进行了查证。

    王正敏告诉记者:“来调查的人态度很严肃,一开始就告诫我要实事求是,要对自己说的每句话负责任,我有种被‘双规’的感觉。”

    但整个调查过程仍然遭到了人们的质疑。“为什么复旦大学规定调查时间是3个月,对王正敏却用了这么长的时间?”王正敏当选院士时的推荐人、后又向中科院要求将王正敏除名的刘新垣院士提出疑问。

    “主要是因为求证的过程很复杂。例如博士学位的求证我们经历了一段漫长的路程,甚至在上海找到一名于2001年取得和王正敏一模一样证书的医生,他的博士学位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得到了认证。后来,王正敏也拿到了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最后我们才做出了‘王正敏的博士学位不存在造假’的结论。”周鲁卫说。

    “一稿两投”被规范委员会认为是“重复发表”。“这是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学生把我列为论文合作者。”王正敏认为这并不是自己的错,但规范委员会的结论是:“将上述某些论文列入申报材料之中而未对其作任何说明,这种做法在学术态度上也不是实事求是的。”

    2012年8月,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初次调查结果成文,“我们把初稿群发给全部委员,一周后收到大家回复,很多委员都发来了意见,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查证,在2013年4月,我们又开始对专著抄袭进行了调查。”周鲁卫说。

    直到2013年7月,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召开医学部专题会议,进行无记名投票,结果认为王宇澄所举报的有关3本学术专著的插图内容“不属于抄袭”。

    此后学校学术委员会于2013年8月发布《关于举报我校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正敏院士涉嫌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报告》(简称《调查报告》),并将报告全文公开。

    同时,王宇澄向中科院进行的举报也有了进展,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专门致函复旦大学,要求调查核实对王正敏院士的有关投诉情况。

    中科院相关人士透露,2013年7月,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派人到上海了解相关情况。

    2013年9月,复旦大学正式回函中科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附送了学术规范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并表示学校尊重学术规范委员会基于独立调查工作得出的结论和处理意见。

    作为一桩学术共同体的专业调查,此事本已接近尾声,但博弈并未真正结束。继2013年11月《南方周末》采访王宇澄并刊发了头版报道后,2014年1月,中央电视台连续多日报道王正敏涉嫌院士申报材料不规范、其领衔研发的首个国产人工耳蜗系仿制国外产品而非完全自主原创、产业化团队多头申请课题等问题。

    央视报道中的被采访人范宝华是王正敏人工耳蜗研发团队的核心成员,他告诉记者:“视频上的讲话大约在12月,王宇澄打来电话说要摆酒向师门赔罪,约我谈,当时带过来一个‘光头’,说是他表哥,实际上是来偷拍和录音。”

    “我们的人工耳蜗从里到外都不是仿制澳大利亚科利尔公司的样机。我国《专利法》规定,实用新型专利必须25%是国产自主技术,我当时说我们申请专利一般要求最起码35%是国内技术、65%是国外技术,实际上,最后申请的时候100%都是我们自己的技术。”范宝华告诉记者。

    “卫生部的课题由我院戴春富教授牵头申请,王正敏教授不担任项目负责人。工信部的课题由相关企业申请,与我院无关。”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1月3日在《关于国产人工耳蜗研发有关情况的声明》中澄清此事。

    同时媒体还曝光刘新垣等4名院士给中科院写联名信,要求中科院彻查此事,希望将王正敏从中科院除名。但据记者了解,写联名信发生在去年10月,其中的一些院士签名,只是希望中科院彻查此事。

    “现有调查结论在没有新的材料出现前不会改变,现在正在进行的复查只是对原有调查的补充。”周鲁卫告诉记者。

    “复旦大学现在有苦说不出,是被他骗了。我充分理解,也很难过,他太善于表演了。”王宇澄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