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评副教授要敢于让学生当“评委”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3-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利用自评副教授这个“支点”,撬动“重科研轻教学”的弊病,让一线教师“出彩”,是值得期待的。

    ■王军荣

    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接受《南方都市报》专访时表示,今年准备把副教授的评审权下放给高校,只要达到一定条件,就授权给高校自评副教授,不需要拿到省里统一评了。

    把副教授的评审权下放给高校,这意味着高校有更大的“自主权”,可以自主制订“个性化”的评审标准,而不再受以往太多条条框框的束缚,这更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高校自评副教授,有利于高校“学术自治”。近日,教育部官网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对高校、教师的科研评价,将实施分类评价,不搞一刀切。显然,高校自评副教授,是这种理念的实践。

    其实,不管是谁评审,评审的公平、公正是最重要的,这就需要保证三点。其一,评审标准的划定要充分体现民主,尊重民意。评审的衡量标准的确定要在教师的讨论基础之上,经过全校教师民主表决同意之后才可以实施。其二,评审的过程中要全方位透明,并接受全体教师的监督。其三,评审委会员中要有教师代表,更要有学生代表,并且要保证学生代表的“话语权”,副教授首先应该是让学生喜欢的教师。

    高校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重科研轻教学。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可教授们如果不上课,最大的受损者就是学生了。可事实上,教授不上课很普通。据了解,很多大学老师一旦出了名,哪怕是稍微一点名气,就基本不代课了。大学教授许子东有一次谈到,内地高校教师中有一个风气很不好:以不上基础课为荣。在如此风气下,那些优秀教师又如何专注于讲台呢?

    2013年9月10日,浙江大学教师节典礼上,该校两位教授因长年坚持在本科生教学一线、并受到全校师生的广泛认可,每人获得了“浙江大学心平奖教金”100万元的奖励。据介绍,获得百万奖励的老师,是经过学院推荐、学校层层选拔,最后由本科二年级以上学生投票选出的。浙江大学对一线教师的奖励,表明了大学和大学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一线教学上,这也是对“重科研轻教学”的纠偏。同时,其评选考虑了学生的因素,同样值得借鉴。其实,教育部已有明确规定:教授一年有400学时的教学任务;如果教授连续两年不承担教学任务、不为本科生上课将转为研究员,不能做教授。现在高校自评副教授,如果能够让学生参评,想必承担教学任务这一点会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

    高校自评副教授,这是质的进步,然而,高校如何实践“学术自治”,如何摆脱行政化过于浓重的“阴影”,显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不管如何,利用自评副教授这个“支点”,撬动“重科研轻教学”的弊病,让一线教师“出彩”,是值得期待的。这或许是高校自评副教授所带来的最好“福利”。

    (稿件来源:西部商报网,有删改)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