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实习生招募岂能“看父母下菜”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5-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杨朝清

    近日多家银行公开表示对私人银行客户或其他高达标端客户子女提供在银行等金融机构实习的机会。由于实习名额的稀缺性,这也意味着父母并非任何银行VIP客户的学子们失去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按照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银行遵循利益最大化逻辑和效率原则。银行之所以为VIP客户子女提供实习机会,就是看中了“钱景”——银行吸引了客户,达到了揽储的目标,而客户为子女增加了一块海外名校的“敲门砖”,让子女“赢在教育起跑线上”。看似互利共赢、皆大欢喜的利益交换,却隐藏着对教育公平、社会公正的损伤。那些在银行和海外名校门外苦苦等待的寻常百姓家的子弟,一次又一次被坚硬的现实刺伤。

    机会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核心,可是,在“出身论”的裹挟下,“看父母下菜”显然背离了这一原则。更为关键的是,银行和VIP客户一拍即合的“共谋”,让实习证明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大打折扣。在这样的背景下,海外名校招收的是含着“金钥匙”出身的富家子弟,并非货真价实的优秀人才。

    只看重先天的物质条件,却忽视后天的主观努力,银行实习生招募“潜规则”说到底是一种势利的短视。这样的行为,从短期看确实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让银行得到更多的收益;但从长远上讲,这样的价值导向,不利于银行的人才储备和长远发展。(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