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何不带吴钩,说带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5-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黄宏,国防大学教授、陆军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著名军事家、文化学学者,曾任中央政策研究室政治组负责人、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

????战国龙形带钩 ?作者供图

      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系束腰带的挂钩,在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从春秋战国出现,带钩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工艺的精巧和材料的高贵,不仅为日常生活所需要,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尤其是王公贵族、社会名流所用带钩更为精美,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和艺术价值,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别名与来源

    关于带钩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大约东汉至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相关的描述,《楚辞·招魂》中的“犀比”;《汉书·匈奴传》中的“犀毗”“胥毗”;《战国策·赵策》中的“师比”;《楚辞·大招》中的“鲜卑”;鱼豢《魏略》和张勃《吴录》中的“钩络带”等都曾被认为是带钩的各种别称。

    关于带钩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源自黑海北岸的斯基秦文化,并通过匈奴游牧文化对中原产生影响;另一说认为带钩是中国本土的创造。后一种说法更为可信。在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遗址,曾多次出土玉带钩,是最早的实物体现。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华夏民族开始使用铜带钩固定革带。现在考古发掘出土最早的,当属洛阳西周墓出土的水禽式带钩,长约7.4厘米,其他地区如山东蓬莱村、湖南湘乡韶山灌区、北京怀柔等地墓葬均有出土。带钩在战国至秦汉广为流行,直至明清更是皇室和达官贵人的佩带赏玩之物。

    分类与工艺

    带钩形态多样。《淮南子·说林训》记载:“满堂之座,视钩各异,于环带一也。”满堂宾客腰间奢华的带钩无一相同,将人们的身份与品味表露无遗。带钩按材质可分为金质、银质、铜质、铁质、玉质、石质和骨质带钩;按外形可将带钩分成八类,即水禽形、兽面形、耜形(或称匙形带钩)、牌型带钩、曲棍形、琵琶形、全兽形与特殊造型钩。这八类带钩按尺寸又可分为小型类和大型类,前三类带钩形体都不大,属于小型类;第四种至第六种带钩多体型较大,属大型类;第七第八种带钩尺寸没有固定的范围,但在工艺上有着较高的价值,有的甚至不是实用器,而是纯艺术品。    

    带钩是佩戴者身份地位的象征,所用的材质、制作精细程度、造型纹饰以及大小都是判断价值的标准。带钩的用料十分丰富,有金、银、铜、铁、玉、翠、玛瑙、骨木牙雕、瓷石琉璃等多种多样,审美和收藏的价值都很高。带钩制作工艺也十分考究复杂,有铸造、锻造、焊接、模锻、鎏金、鎏银、错金、错银、包金、包银、雕刻、镶嵌、彩绘等。一件精美的带钩,要用十几种材料、几十道工序、十几种工艺才能完成。有些复杂的带钩甚至还采用失腊法铸造。古代文献中关于带钩最著名的叙述当数齐桓公所佩带钩使其免于被管仲一箭射死的历史故事。根据历史记载判断,当时能够挡住管仲箭矢的带钩,可能是春秋时就已出现的牌式钩,而不会是那种圆长而又窄细的曲棒形钩。这种宽体带钩大多错以金银,镶嵌绿松石、琉璃珠与玛瑙石等宝石,装饰华丽,工艺精巧。

    文化内涵

    带钩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圣人孔子就曾以带钩说事,隐喻时事,宣传那些济世治国的大道理。《淮南子·记论训》说:“孔子辞廪丘,终不盗刀钩。”讲的是孔子游学至齐国,并最终推辞了齐景公赠与封地的故事。《庄子·知北游》载:“予物无视也,无钩无察也。”讲述了一位古稀老人一生专以制作带钩为业,他的带钩异常精致,正是他一心一意做带钩从不分心的结果。一件小小的带钩凝聚了一个匠人的心血与汗水,是他生命的延续,在后世流传不朽。

    带钩常被视为祥瑞之物,这在《后汉书·五行志》就有记载。当然最有名的还数汉昭帝的母亲“钩弋夫人”荣辱集于一钩的故事。据说武帝巡游经过河涧,听说有一奇女子一手握拳从未打开,武帝一见十分倾心,亲触其手,拳头一下子就打开了,拳中却握着一只玉质的带钩,女子因此得名为钩弋夫人。武帝为她建了钩戈宫,他们的儿子称钩弋子。

    李贺有诗《南园》(十三首之五)云:“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这里的“吴钩”指的应该就是带钩。当然它并不是用于系束腰带,而是其中一个特殊的种类,即配挂刀剑的带钩。此类带钩多在10公分以下,轻巧而又便于固定于革带之上。诗意豪迈豁达,给带钩增添了一些阳刚之气与英武之美。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