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国界的生命接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5-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闫瑞在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柯进

    再过一个月,22岁的新疆女孩闫瑞就要结束4年的免费师范生学习,与生活了4年的母校——华中师范大学挥手话别,回到家乡新疆,在石河子当一名生物老师。

    如果没有接到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的联系,闫瑞或许会和室友、同学一起,再逛逛已经走了无数回的校园林荫小道,就着星光,再看看校园里盛开的花。

    然而,在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段珍贵时光,闫瑞缺席了。她用自己大学最后几个月的时光,上了毕业离校前的最后一课——用自己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去救助一个素不相识的、相距1万公里的13岁意大利男孩。

    5月21日,从闫瑞体内取出的185毫升造血干细胞,飞越大洋,被成功注入意大利男孩的体内。据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我国大学生首次向外籍人士捐献造血干细胞。

    “十万分之一的概率,救人一命,何乐不为?”

    家住新疆伊犁的闫瑞,是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科学学院一名免费师范生,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牧民。

    去年12月30日,中华骨髓库的工作人员通过QQ联系到闫瑞,告知她之前参与存库的骨髓,与一名患有急性淋巴白血病的意大利男孩的骨髓十分匹配,如果能顺利通过体检和高配,将具备为其捐赠的可能。

    “就像中了彩票大奖一样,十万分之一的概率啊!”闫瑞在回忆接到中华骨髓库工作人员的留言信息时说,“当时我很兴奋,接下来是镇静,因为工作人员告诉我只是初配成功,还要进行高配、体检、患者是否适合手术等检验。当时我就想着一关一关地过,一定要成功啊。”

    2014年寒假前,工作人员陪同闫瑞到医院采集血样,进行高配。按照对患者隐私保护的国际规则,捐受双方都是双盲原则,信息只能由骨髓库传递,当时闫瑞只知道患者在意大利,血样会拿到意大利化验,最终消息可能还会等待一些时日。

    在等待二次高分辨配型检测期间,闫瑞心里打鼓:“父母是否会答应我捐献骨髓?如果他们接受不了,我该怎么办?”

    寒假回家,闫瑞向父母提起自己与一名患急性淋巴白血病的意大利患者初配成功时,妈妈出于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不了解和对女儿的心疼,明确表示反对。而在女儿眼里一向“看得开”的父亲,这次也选择了沉默。于是,闫瑞不停地劝导妈妈说,要是你的女儿得了白血病,难道你也不让别人捐吗?

    其实,在做高配抽血时,闫瑞已经签了捐献书,但因害怕父母担心,“只有先捐了救人后,再告诉他们吧。能够救人一命,我何乐而不为呢?”

    今年3月下旬的一天,闫瑞从工作人员那里得知,造血干细胞高分辨配型成功。在4月进行的全面体检中,闫瑞的各项检测结果又全部符合意大利方面提供的指标。

    5月9日,向学校办完简单的请假手续后,闫瑞随中华骨髓库湖北分库的工作人员一起,来到北京空军总医院进行骨髓捐献。

    “我觉得自己心里有个侠客梦”

    赶到北京的第二天,闫瑞在北京空军总医院住院部15楼病房,开始了连续4天的动员剂注射。

    医护人员要将闫瑞体内造血干细胞的血抽出来,经过分离器,留下造血干细胞,多余的血再送回到体内,每次采集过程差不多都要经过4个小时。

    这对于从小害怕打针的闫瑞,采集过程比一年还长。在抽取干细胞前,当医护人员向闫瑞体内注射动员剂时,看到殷红的鲜血,闫瑞顿时感觉心跳加快。“突然很想家,好想爸爸妈妈。”她忍不住掉泪。

    “看来我不是真的女汉子,还是有点疼。”闫瑞笑着告诉记者,“我觉得我的内心里有个侠客梦,那个小男孩我至今从未见过,也不知道他的模样,更不知道他在意大利的哪个地方,或许今后一辈子都不会认识。但我觉得,只要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都会尽力去做,更何况这是一件能够挽救一个人生命的事。”

    闫瑞从北京回校后,不论记者还是周围同学,问她最多的都是为什么会做出捐献骨髓的决定?在闫瑞的室友何文艺眼里:“我觉得这是她的性格使然。因为在平时生活中,只要她认为是有意义的事,即使不被大家看好,她也一定会坚持下去,最后用结果证明它的意义所在。”

    何文艺记得,大一时闫瑞毫不犹豫加入了学校性科学协会,后来还当上了协会副会长,她想用行动去改变周围人对性科学的看法。

    室友王芝说:“我们当时都没想到闫瑞这样一个关注时尚、常常帮同学们当时尚参谋的活泼女孩,这次捐献骨髓的保密工作居然做得如此严密,直到她要去北京抽骨髓的前一天,我们才知道这个消息!”

    事实上,作为一名生物专业的学生,闫瑞不仅在意生命的价值,而且对于当防艾志愿者、参加学院组织的暑期支教等公益活动,她也从不多说。

    “小时候的生活影响了我”

    5月14日,当把从自己体内抽取的造血干细胞移交到意大利骨髓库工作人员瑞纳手上时,闫瑞感觉到了一种神圣,如奥运火炬传递一样,令她格外开心。

    “公益女孩”、“爱心女孩”、“正能量女孩”……闫瑞捐献骨髓的义举传开后,网友对于闫瑞事迹的评价,在各种网络平台上被不断转发。

    华中师范大学团委书记杨臣认为,“爱在华师”一直以来就是华中师大的品牌特质,而闫瑞的表现正是“爱在华师”最真实的体现,“华师‘大爱’的校园环境培育了很多像闫瑞这样平凡却充满爱心的人,她的表现值得我们学习。这是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生动的教材”。

    从当防艾志愿者、组织话剧公演,进社区、工地为居民、农民工宣传讲解防艾知识,到连续3年演出话剧《阴道独白》……时光流逝,在华中师大求学的四年,闫瑞的人生“日历”里记录着她的青春足印。

    2012年的一天,学校举办的“生命之光·爱相‘髓’——中华骨髓库进校园”活动,一下子吸引住了闫瑞。她毫不犹豫地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捐髓志愿者。

    在同学眼里,闫瑞是一个性格开朗、始终爱笑的阳光女孩,她在同学中间总是直率地称自己为“农村丫头”、“新疆丫头”。

    “她是一个很纯真的女孩。”闫瑞的辅导员唐佳琦说,在一些90后青年不愿他人窥探其个人隐秘世界的当下,闫瑞甚至会很自豪地告诉同学“我是农民的孩子”。

    作为一个生长在新疆的汉族人,闫瑞的祖父辈早年响应国家“垦边戍疆”号召,从河南老家奔赴新疆伊犁,这一待就是几十年。父母虽是农牧民,但给闫瑞从小就树立了“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

    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说,认识“捐赠”这个词,有一定难度。但是,闫瑞在村小读书时,不仅认识了这个词,而且还能准确无误地写出来。因为村小的每张课桌上都印着“江苏无锡市捐赠”的标志。

    对于这两个字,当时的闫瑞虽然并不懂得其完整的意思,但在她幼小的记忆里,这两个字的背后,是她和同学们每天要用的课桌椅,是很远很远地方的那些素不相识的好心人送来的。闫瑞告诉记者,“小时候的生活影响了我,教给了我认识外面世界的途径”。

    “寝室的姐妹们都在等着我,我们约好了,要一起拍毕业照,我要把最美的时光留下来。”5月15日下午,当意大利骨髓库的工作人员捧着185毫升珍贵的“生命之液”登上返回意大利的飞机时,闫瑞顾不上医护人员要求她继续留院休养两天的医嘱,收拾行李,匆匆赶往北京西站,搭乘返回武汉的列车。因为,她想把自己最美的那个瞬间,永远地留在毕业照上。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