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院士”吴天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6-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新华社记者 余晓洁

    “塔吉克的好骑手?没错。我的马术比医术更出名。”

    79岁的中国高原医学的学术带头人吴天一院士嗓音铿锵,透着高原人特有的敞亮。他登山之矫健、肌肉之结实,让孙儿辈的记者愧得脸红。

    “我这身板,是半个世纪在马背上练出来的。”吴天一说。

    14万“天路大军”的“保护神”

    2006年7月,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望着曲曲弯弯攀山越岭的“天路”,吴天一笑了。

    2001年,吴天一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恰逢青藏铁路开建。全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施工条件最艰巨的铁路项目。每年有数万工人在海拔4000米至5072米的唐古拉山作业。

    “高寒缺氧对铁路建设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我知道,自己又有了用武之地。”吴天一说。随后,他担任了铁道部青藏铁路一期建设的高原医学顾问和二期建设的高原生理研究组组长。

    在他的指导下,青藏铁路建起23个供氧站、25个高压舱站。他创新性地提出“高压舱、高压袋、高流量吸氧”及“低转、低转、再低转”的三高三低急救措施,建立起一系列卫生保障措施和急救方案。

    5年间,14余万名筑路员工无一人因急性高山病死亡,被誉为“高原医学史上的奇迹”。人们称赞吴天一是14万“天路大军”的“保护神”。

    14处骨折,镌刻着赤子忠诚

    “我是一个粉身碎骨的人。”吴天一语出惊人,但实事求是。

    50多年的高原科研工作中,他大部分时间是在马背上,在高山、冰川、草地间的调研和义诊中度过的。很多时候,吴天一和队员们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三江源头,蜷缩在单薄的帐房里,饿了就割下冻成冰坨子的羊肉直接吞食,渴了向牧民要点茶喝。

    尽管马术精湛,但道路崎岖,险象环生。多次车祸,造成吴天一肩胛骨、髌骨、肋骨等14处骨折。最严重的一次左侧四根肋骨骨折,其中一根肋骨差一点戳入心脏。

    除了14处骨折,为了亲身实验氧舱,他的耳膜多次被击穿。

    “我设计的,肯定我进。”吴天一毫不含糊地说。“到了海拔5000多米时,压力下降速度太快。我突然头疼,耳膜‘嘣’的一声穿了,什么都听不见了。”

    后来,氧舱实验的结果派上了大用场。在青藏铁路建设中,吴天一提议建设的铁路沿线供氧站、高压氧舱,被证明是解救急性高原病人的最佳办法。

    “高原给了我一辈子”

    半个世纪以来,吴天一扎根高原,没有离开。

    他说,青藏高原太浩瀚,自己太渺小。“好像是我为青藏高原奉献了一辈子,其实是高原给了我一辈子。”

    他在我国第一个综述报告了高原肺水肿;率先报道了“成人高原性心脏病”并提出低氧性肺高压的观点;与同事共建了我国第一个高原医学专业研究机构——青海高原医学研究所;在国内率先提出青藏高原最常见的慢性高原病类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他组织中日联合阿尼玛卿山医学学术考察队,在海拔5000米和5620米的特高海拔建立高山实验室,获取大量珍贵的特高海拔人类生理资料,被国际高山医学协会授予“高原医学特殊贡献奖”。

    “阿尼玛卿山,藏语意思是‘黄河边上的爷爷山’,山顶海拔6000多米。我马术好,骑马在前探路。调查队员每个人看着前面人的后脑勺,否则看着湍流就晕了。”吴天一说。

    穿上白大褂,背起医药箱,走进牧民帐篷……79岁的吴天一,依旧在雪域高原延伸着他义诊的脚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