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道贵德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取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6-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这一观点是对中华民族崇德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对于当代中国社会和青年一代成长,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以崇尚道德、讲求伦理、善待他人的伟大民族,尊道贵德、志道据德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叔孙豹关于“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价值观念的提出,孔孟儒家关于仁义道德价值的阐说与论证及仁政、德治、礼治等政治伦理思想的倡扬,以及在先秦时代就已形成的“以德为宝”、“敬德保民”等传统,不断激励着人们的道德心灵,从而奠定了中华“伦理型”文化的基本格调和价值取向。

    “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中华文化之尊道贵德、志道据德的精神传统,首重个体的修身养性,重视个人德性的自我培养,注重气节与操守,把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完善的道德人格看得无比重要。落实到德与才的关系对待上,视“德”为第一位的或主导性的,是管方向和道路的,“才”是第二位的或从属性的。习近平总书记引蔡元培名言“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说明有才无德只会贻害自我与他人,所以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

    中华道德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中华道德文化彰显了品格和美德的力量,并以自己尊道贵德的价值追求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它以对江山社稷的关注和对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关心(古代爱国主义)为核心,主张顾全大局、公而忘私,自觉地将个人的身家性命与江山社稷的发展维护、国家民族的繁荣兴旺有机地联系起来,主张进德不已,刚健有为、奋发进取,在社会上扶正扬善、恪守正义,崇尚和谐和睦的人际和群际关系,充满对和平的热爱,并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地拓展厚德载物的精神空间,使宽容、仁爱的道德规范不断内化为人们的道德品质。这种广大博厚、高明悠远的民族精神,构成了中华伦理文化的思想内核,使中华民族虽历经磨难而不衰,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的五四讲话,让我们深深地认识到,道德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国家长治久安之基。我们应当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注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伦理文化传统,并将其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锻铸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魂和民魂,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