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政策民意调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7-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加分    CFP供图

    ●91.47%的受访者支持大幅压缩高考加分项目、降低加分分值。

    ●31.56%的受访者认为,给见义勇为学生加10至20分,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68.44%的受访者认为,该政策可能导致新的社会不公平。

    ●45.63%的受访者认为,有特长的孩子最容易获得高考加分;30.7%的受访者认为,来自公务员家庭和教师家庭的孩子最容易获得高考加分;59.06%的受访者认为,少数民族、华侨子女最容易获得高考加分;25.59%的受访者认为,富二代家庭的孩子更容易获得高考加分。

    ●31.56%的受访者认为,完全以分数录取最公平;19.83%的受访者认为,适当加分可引导基础教育改革;11.73%的受访者认为,高考投档以考分为唯一标准,是否加分应交给录取高校自主决定;21.54%的受访者认为,如果有任何加分项目,对大多数人就不公平;44.35%的受访者认为,高考加分容易成为权力寻租的通道,在高考面前应当人人平等。

    ■本报调查组

    这几天,全国各地正在陆续公布考生的高考成绩以及各批次高校的录取分数线。“你孩子的分数在全省(全市)排多少名”,成了高三学生家长们眼下谈论最多的话题。家长们心情纠结的背后,是每年高校招生1分压倒上万人的现实。

    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现实下,今年全国各地出台的包括道德加分在内的高考加分新政广受社会关注。

    对于今年一些省份一边大幅缩减高考加分项目和加分分值,一边又新增加分项目,社会公众究竟怎么看,怎么想?今年高考期间,围绕这些问题,中国教育报和中国教育新闻网以随机取样和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全国选取北京、山东、湖北、湖南、河南、四川6个省市的高中家长,展开问卷调查。

    逾九成家长赞成大幅压缩高考加分项目、降低加分分值——

    高考加分背后的民意“温差”

    此次随机调查的北京、山东、湖北、湖南、河南、四川6个省市,共收回有效问卷1327份。从调查数据来看,对于目前全国各地大幅压缩高考加分项目、降低加分分值,1327位家长中,仅4.05%的受访者表示反对,91.47%的受访者表示支持。

    事实上,此次的调查数据也印证了家长们做此选择的原因。西北社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实验经济研究所所长史耀疆教授认为,调查样本中有67.59%的家庭年收入为5万至10万元,属于中等偏下的收入水平,并且样本中有72.07%的受访者表示其亲属的孩子未享受过任何高考加分政策,这说明由于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孩子没有高考加分机会,出于对自己孩子公平的考虑,受访者更期待国家取消各种高考加分项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些地区在制定高考加分政策时,与民意存在较大的‘温度差’。”

    在随机调查中,记者发现,围绕高考加分,大多数受访的家长都能列举他们所掌握的通过高考加分进入知名大学的大量案例,甚至部分家长还能指名道姓地说出身边的哪所中学、哪位考生因何种理由曾享受过高考加分,并对一些加分项目表达不满。

    湖南考生家长陈女士告诉记者,家长之所以对加分保持高度警惕,是因为加分给了一些人钻空子的机会。“如果这个学生在某方面确实有无人可及的特长,适当加分情有可原。问题的关键是,假如将这个考生放在众多学生中进行横向比较,是否其特长和发展潜质真的那么出类拔萃?”

    不仅作为普通家长的陈女士对于高考加分有质疑。北京一位既是中学教师又是考生家长的丁先生表示,近几年随着高校招生改革进程的加快,一些高考加分项目实际上在高校自主招生中已经有所考虑,这样,两者在优惠政策的制度设计上其实存在一定的重叠。

    记者在随机抽样调查中发现,被调查区域内的绝大多数农村考生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无缘高考加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更不知道在孩子的整个教育过程中怎样有意识地去发现和培养孩子的特长。这种状况在不少农村籍考生身上也能找到印证。今年19岁的张桓(化名),2012年高考,他以“裸分”前30名的成绩从河南考上北京理工大学。但是,进入录取环节后,他在全县的名次跌至70多名。“现在回过头看,其实我身边许多能享受高考加分政策的同学,他们的特长基本都是钱‘催’出来的。而这对于家在农村的我来说,那是不可能实现的。”张桓说。

    张桓的苦恼,实际上折射出农村学生在高考竞争中无法遮蔽的劣势。“根据2009年我们对于中国全国学生的高考统计数据分析结果,一个来自贫困农村地区的孩子,上大学的可能性仅为城市地区孩子的1/15,走进四年制本科大学的概率仅是城市孩子的1/32,进入名牌重点大学的学生是城市孩子的1/53。”2008年中国“友谊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中国问题研究专家罗斯高教授认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包括高考加分在内的中国高考制度设计,在追求学生综合素质与兼顾城乡不同学生群体竞争公平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逾60%的家长反对见义勇为加分——

    考生道德表现能否成高招“备注项”

    5年前,围绕高考加分制度的合理性,存废两派各执一词,争议不断。然而,自2010年以来,主张将高考加分项目纳入“瘦身”通道,清理加分项目,整顿加分流程,阻断“权力寻租”,成为包括教育部门在内的不少国家相关部门回应民意诉求的共同选择。

    不久前,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更让无数2014年高考考生、家长充满期待。然而,在国家层面大幅压缩高考加分项目及加分分值的同时,全国至少16个省份先后出台了涉及考生思想品德方面的高考加分照顾政策。于是,在高考中加10至20分的道德加分,一时间成为舆论焦点。

    四川省作为2014年明确表示要为见义勇为考生加分的省份,截至6月20日已核准向5名高考考生在“裸分”基础上,加10至20分投档。

    日前,中国教育报记者对100名四川考生家长的随机调查显示,65%的家长对为有过见义勇为行为的学生加分投档的做法,表示反对。

    采访中,考生家长严先生认为,用高考加分考大学这种杠杆去丈量道德高低的做法不够理性,也可能带来德育功利化的后果,甚至可能会让学生为“利”而见义勇为,使政府试图大力倡导的“见义勇为”异化成了“见利勇为”。

    支持德育加分者则认为,给见义勇为学生加分的初衷很好,能为社会传递正能量,但加分分值不宜过高,加分过程也应当公开、公正、透明、规范。

    对于高考德育加分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印证了本报从全国6省市回收的1327份有效问卷的调查结果。在1327份有效问卷中,31.56%的受访者认为,给见义勇为学生加10至20分,“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68.44%的家长受访者认为,这项政策有可能导致新的社会不公平,考查学生德育不能通过这种手段,况且中学生不是成人,国家不能通过高考加分来鼓励未成年以身犯险,有违相关法律精神。

    这意味着早已适应了以考分为高考招生“硬杠杠”的中国家长,对于像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等高考科目之外的学生“柔性素质”评价,仍然存在较大的怀疑。这种民意现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今后围绕高考加分政策所进行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于考生思想品德、见义勇为行为、社会责任感等非考试科目的评价,此次的调查出现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现象:虽然在是否赞成在高考中给有过见义勇为行为的考生加分问题上,有近三成的受访者表示赞成,但是,包括赞成给见义勇为学生加分的家长在内的超过90%的受访者却认为,德育加分不要太过狭隘,可以根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表现给予相应的考核。对于教育来说,比德育加分更为重要的是,学校教育要教会孩子掌握应对危险的基本技能,比如开设游泳课,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消防安全知识,让学生学习在危险面前如何有效处置,尽量避免生命财产受到损失,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能帮助到别人。

    根据我国现行的高校招生考试惯例,能享受高考加分或降分录取政策的受惠对象,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学生、退伍军人、港澳台学生、烈士子女、体育艺术特长生、学科竞赛绩优生、思想品德表现突出者、受政府表彰的优秀青年等,在不同时期,加分或降分幅度有差异。

    既然我国的高考招生有给道德加分的惯例,那么,广受社会争议的德育考查究竟如何进行科学评价?如何与考试制度对接呢?

    “我相信,各地设计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是为了弥补现行高考制度的不足,但是我们不能将高考加分简单地当作一种奖励性的社会治理措施。高考的本质功能只是要把不同类型考生的素质测量出来。”湖北某部属重点大学招办负责人认为,“比如,学校或招考部门完全可以在考生的电子档案上加注一个‘备注栏’,将考生曾有过的见义勇为举动及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行为标注出来,供招生院校参考。”

    “政策制定必须是客观的、可以把握的,应避免主观因素的过度影响。”该负责人说,“国家和各省、直辖市招生行政管理部门只需要制定好相应的制度‘红线’,并做好招录过程中的全程监管和后期审查工作,各招生高校就会为了各自办学声誉、办学理念,在制度‘红线’规定的范围内自主选择适合学校培养目标的考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院校新闻     下一篇:破除腐败魔咒的行动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