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职院与区域融为一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7-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山职院紧盯镇区产业结构设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学院发展与镇区融为一体,越办越红火。

    ■本报记者 张婷

    广东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现在很“牛”,“牛”到什么程度?当地多个镇区争相邀请他们到驻地开分院,给地、给钱、给设备,条件一家比一家诱人,不为别的,就盼着学院多为他们培养“订单式”人才。这所高职院校缘何如此抢手?

    专业发展植入“中山基因”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所在的中山市,地处珠三角经济圈核心地带,是全国少有的不带县的地级市,全市共有15个省级产业镇、27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学院被产业园区紧紧包围着。

    成立这所高职院校的初衷之一就是为当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学院一开始就给自己植入了“中山基因”——紧盯每个镇区企业的需求,在专业设置、教学环节及培养培训上打上中山印记。

    电梯产业是中山南区经济的主要支柱产业,其电梯销售量占全国电梯市场的20%。2006年,中国一跃成为全球电梯需求量最大的国家,当地企业都想抓住这个时机,扩大规模、提高产量。可是,让企业无奈的是,电梯专业人才特别难找。

    中国电梯协会理事长李守林说,一方面是电梯产业需要大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另一方面,当时全国高校还没有开办电梯专业。南区的百家电梯企业都在为缺人手发愁。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吴建新从中嗅到良机:“镇区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设置什么样的专业。越是招生目录中没有的专业,越是学院发展的机遇。”

    有了这个想法,学院领导直奔南区办事处洽谈,双方一拍即合:南区当即决定无偿拿出5万多平方米工业园与学院共建电梯实训基地。接下来,学院又得到了中国电梯协会、中国建筑协会的鼎力相助,专业教师三方共同解决,在产、学、研等方面深度合作。一切准备就绪,2007年,电梯专业开班招生。

    对这种雪中送炭的支持,南区办事处主任陈淑梅很是感慨:“如果没有中山职院的人才支持,我们的电梯产业也做不了这么大。”

    首战打响,中山职院在当地的企业中有了名气。接下来,他们根据中山市“一镇一品”的产业布局,围绕每一个镇区的品牌产业、每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出“一镇一品一专业”的战略发展思路,并据此布局院系和专业。

    目前,学院的33个专业、55个专业方向,都是贴近镇区企业集群的。学院宣传部部长姚晓波说,中山市每个镇的产业链都能在学院找到对应的专业,找到他们最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

    专业课呈现企业情境

    一所高职院校要办成被当地认可的名校,除了做好顶层设计外,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学质量要过硬,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职业人。学院精心设计,努力在课堂上呈现企业情境,使校园拥有职业“土壤”。

    多年来,学院一直倡导“行动导向—工学互进”课程理念,每年投入30万元专项资金,鼓励每个院系根据企业需求开展项目化教学,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每天早上8点20分,电气自动化专业二年级学生林金德就像中山东菱威力电器有限公司的正式员工一样,准时到达微波炉生产线。他近3个月的学习任务就是和另外29名同学一起完成整条生产线上从安装到检测的每道工序,最后产品要达到出口标准。

    “人的一根头发直径是7个丝,而公司的每项装配技术要求都在几个丝以内,一个产品组装后误差比一根头发还小。企业导师和学院老师轮番给我们上课,这样的真实体验特别过瘾。”林金德说。

    3个月后,30名电气自动化学生出色完成任务,9名学生得到公司嘉奖。公司人力资源总监任隽说:“这些学生真了不起,本科生从入职到熟练工作一般需要两年时间,而他们能直接上岗,我们想把他们全部留下。”

    在这样的教学状态下,课堂变成了一张张企业任务书,期末作业是在实际岗位上完成的,甚至连毕业答辩也是岗位考核;教师也是企业技师,他们每年有好几个月要到工厂拜师学艺,直到把企业需求变成一门门培养学生的课程。

    学院拥有名师工作室、企业工作室、教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室四位一体的“校中厂”,以及与多个知名企业共建的“厂中校”,使教学过程充满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学生实践课程比例高达59%,校内实践基地使用时间也达到每生439.6小时,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成为理论与技能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正是有了学校这块沃土的滋养,中山职院的学生才能在国内各类大赛上屡屡斩获大奖。很多大企业早早就盯上了毕业生,最火爆的电梯班学生数和企业岗位比达到1∶5。住友富士电梯公司董事长陆海峰说:“招人,我们只认这里!”

    产业学院与镇区融为一体

    中山经济转型升级,对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成倍增加,学院培养的学生根本不能满足中山经济发展的需求。

    怎么办?2012年,学院打破在校本部办学的思路,尝试与政府、企业合作,扩大办学规模,直接到镇区的产业基地去办学。

    南区电梯学院先期成立,政府统筹场地、资源,学校派出师资团队,企业深度融入教学,三方各自发挥优势,要共同建立一个容纳全日制在校生3000人和短期培训生4500人的现代化企业学院。

    电梯学院电梯专业二年级学生王鑫告诉记者,自己每天游走在100家电梯企业中,身边都是“电梯人”。仿佛自己已经成为电梯产业的一部分了,时时刻刻都有学习的机会。

    陈淑梅更是按捺不住自己的喜悦:“这下,我们电梯产业可以快速发展了!”

    电梯学院的办学模式,使更多企业看到了希望,他们和镇区一起找学院,要求到他们的地盘上开分院。

    不久,古镇灯饰学院、沙溪服装纺织学院、小榄学院陆续成立了。

    古镇灯饰学院不仅提供大专学历教育,还有中专层次的技能教育和短期职业培训,企业员工利用下班时间就可以完成自我“充电”。

    沙溪服装纺织学院集教育培训、技术研发、管理服务“三位一体”,同时联合沙溪理工学校开展中高职衔接课题。

    小榄学院定位为小榄子弟的学历大学、小榄公民的社区大学、产业工人的培训基地,无论是工人还是村民,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的课程。

    看到镇区、企业如此积极,看到政校企合作如此红火,院长吴建新高兴地说,职业院校只要主动服务区域经济、扎根产业基地,就能够大有作为!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