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孩子们有了玩的地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8-0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李小伟

    在日前召开的2014年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上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福建省体育局为解决孩子放学后无处锻炼的难题,加大了县(区)乡镇(街道)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和场所的建设。目前全省已建成88个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并在街道和乡镇建设了785个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所,基本做到了区县乡镇校外体育活动场所的全覆盖。

    加大体育设施投入,让更多青少年动起来

    “我国青少年体质已经持续25年下滑,福建省青少年体质状况也不容乐观,而体育场地设施缺乏无疑是造成福建省青少年体质下降的因素之一。”福建省体育局副巡视员甘式光说。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福建省自2010年启动实施“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和场所”建设以来,把“中心、场所”建设作为重大民生工程项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该省已经建成88个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面积达56.87万平方米,不计算城区土地成本这一类,全省各级资金总投入达7.63亿元。

    据福建省体育局青少年处处长侯玉珠介绍,全省所有活动中心的建设标准为建设用地不少于6亩,包括室外标准灯光篮球场2片、五人制标准足球场1个、室外健身器材一套、室内面积不少于1800平方米综合楼一栋(包含室内乒乓球、羽毛球、棋牌等体育项目)。

    武清市副市长陈桓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场所都地处黄金地段,在用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无疑需要高度重视和大魄力,政府的投入和重视可见一斑。”

    2004年,福建省统计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18平方米,随着全省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乡镇体育活动中心”、县级中心城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和“登山健身步道”四个项目的全覆盖,该省人均新增体育面积0.15平方米,配套设施也跃入全国前列。

    多元化管理体系,为校外活动保驾护航

    近年来,学生体育伤害事故成为校长头上的“紧箍咒”,同样学生体育锻炼的安全,也成为发展校外体育活动场所的瓶颈之一。

    福州市仓山区教体局副局长吴振锵站在仓山区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的监控前对记者说,为了确保安全,第一次到这里锻炼的学生需提供身份证或户口簿原件,并办理意外伤害险后到中心进行指模登记,“以后每次活动前只要输入指纹后就可以运动啦”。为了让孩子在玩的同时也学到专业的体育锻炼方法,所有的活动中心都配备有专业体育指导人员,每个运动项目都配有专业指导人员进行免费指导。

    在正常对外开放之余,大部分活动中心管理单位还有另一个任务,即利用自身场馆和教练员优势,主动辐射周边,带动社区青少年课外活动的开展。每逢新学期来临时,福州市鼓楼区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的工作人员都会收到附近十几所中小学送来的课程表和相应的体育需求表。该中心主任林生表示,由于中心加挂了“鼓楼区少体校”的牌子,无论在教练专业性还是在场地设施上,相较于普通学校都更有优势,所以只要附近的学校提出要求,我们都会予以免费帮助。

    由于各市县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要求各地活动中心建立统一的管理运营模式并不现实。为此,当地政府和主管部门积极探索创新,逐步建立起包括自主管理、委托管理、联合管理等在内的一套多元化管理体系。甘式光指出,多元化的管理体系既推动了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也增强了体育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同时还让岌岌可危的少体校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丰富的活动内容,让孩子们乐在其中

    师资缺乏和场地不足一直是制约学校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瓶颈问题,委托少体校托管校外青少年体育活动中心,使这一难题迎刃而解。

    陪着小孩子来锻炼的福清市溪头村村民陈先生说:“我每周都会抽出时间带孩子来锻炼,既培养了孩子的体育技能,又增进了父子的感情,一举两得。”

    侯玉珠说,现在大部分活动中心都能因地制宜地增设课外体育活动内容,拓展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项目设置,如福州市仓山区开设台球、象棋、围棋,漳州市龙文区、三明市沙县开设击剑,宁德市东侨经济开发区开设的跆拳道、舞蹈、太极拳等等。这些拓展项目或是依当地的优势项目而设,或是根据青少年的兴趣和爱好而设,内容丰富多彩、组织形式多样。大部分活动中心在正常对外开放的基础上,积极为所属辖区内体育设施不足的中小学校提供便利,创造条件与学校共同保障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一小时。“囿于场地器材和师资不足,很多学校的体育活动只有单调的跑步等内容,而在校外体育活动中心,孩子们的运动热情得到激发,体育锻炼的兴趣也越来越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