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法作品《清平乐·六盘山》看贺惠邦书法的特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8-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清平乐·六盘山》 贺惠邦 书

    ■王同山

    毛体书法新流派首创者、书法艺术大师贺惠邦先生,已从事毛体书法研究与创作半个多世纪。他在很早就提出“毛体书法”概念,与同仁建立毛体书法组织,是颇有影响的毛体书法家。他不仅从毛泽东的书法中继承颇丰,而且又由此形成了自己的书法理念和艺术风格。在他的毛泽东名词《清平乐·六盘山》这一书法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书法的突出特点。

    意象特别高远。诗词创作,讲究意境,书法创作讲究意象。书法以线条为符号表达形象思维,贺先生书写的《清平乐·六盘山》这幅作品,其意象十分清晰,通过笔墨线条的勾画,把一幅红军千军万马,高举红旗,经过万里长征登上六盘山,即将取得长征胜利,决心手握“长缨缚住苍龙”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每个字的结体到通篇布局,都体现了这一意象。开头“天高云淡,望断”六个字写得空灵飘逸,似连似断,既表现出十月六盘山时令的特点,又烘托出红军长征登上六盘山时回望漫漫征程的心境。“南”字写得极为空旷;“飞雁”,真有点大雁展翅、伸首高飞的气势。特别有意思的是后面的“手”字,写得极为有力,使人不能不联想到红军力量势不可挡,无敌于天下;“缚”字如缚,字形大而笔画较细,且多环绕,如带如绳;而“龙”字写得较弱,长尾又伸至“缚”字之下,巧妙的布局,使人马上联想到“苍龙正在缚下”,“缚住苍龙”只是个时间问题了。可见贺先生在书写此词前,对毛泽东这首词的意境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领会,运笔过程是十分讲究的。

    哲学内涵丰富。在贺先生创作的《清平乐·六盘山》这一书法作品里,充满了哲学味道。其布局丝丝入扣,联系密切,上下连贯,左右呼应,一气呵成,气势磅礴。从“天高云淡”至“缚住苍龙”,共四十四个字,一口气写下来,浑然一体。作品既能凸显单个字,又能从全局上看到一个鲜活的整体、一幅大气磅礴的图画、一首威武雄壮的史诗。由此真正做到了字中有画、字中有诗。在每个字的结体上,他根据需求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汉”字,真有顶天立地的英雄汉气魄;“屈指行程二万”的“万”字,通过线条的盘桓曲折,象征性地表达了红军长征的艰难曲折和路程之艰险;“红旗漫卷西风”的“红”字,真像红旗在秋风中舞动。在字与字大小的处理上,他也根据需求,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奏响最强音,做到强弱结合,大小结合,错落跌宕。如“手”字写得特大、特重,为通篇中的重中之重。该作品最多的一行五个字,而最少的一行两个字。看后使人感到仿佛在听一首气壮山河、韵味十足的乐曲。这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书法“韵味”吧。

    气势宏伟而平和,舒展流畅有生机。从这幅书法作品,不难看出,贺惠邦继承了毛泽东书法气势宏伟、舒展流畅的特点,但细加比较,又有不同。观毛泽东的这幅书法作品时,总感到有一种所向披靡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甚至还有一点火药味道;而在观贺先生的这幅作品时,则感到字里行间充满豪放而又尽显平和,虽气势宏伟但不盛气凌人,舒展中充满生机,流畅中透出欢快。贺先生的许多其他书法作品,如《七律·长征》、《沁园春·雪》、《七律·喜闻捷报》等,都有这种感觉。

    (本文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芳意千重太浮山     下一篇:文化速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