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是为了回来更强大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9-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秦岩设计作品

    黄河岸边,一个地处中原的小县城,一个游学数十载、旅英八年多、拥有剑桥大学和英国AA建筑学院双硕士的海归菁英。二者对接,碰撞出了强烈的震撼,短时间的一次见面,留下的未知太多。

    虽是30多度的高温天气,秦岩董事长仍身着正装,西服笔挺,皮鞋锃亮。跟每次公开亮相时一样,英式教育的印痕,在他的身上显而易见。

    这就是教育的魅力。

    他没有刻意展示自己的“强”,说出的是内心深处珍藏的话,哪怕是曾经的脆弱。

    他把故事还原到小时候、出国前,为我们掀开一本书,有跌宕起伏,有喜怒哀乐,有分离团聚,有舍弃收获。没有的,是多余的点缀。

    仅仅是安静地倾听,就足以为我打开很多扇门。亲情、教育、经济、文化、艺术、政治、企业,广博而深厚。唯独很少他极擅长的领域: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他不想炫耀,同时顾忌着听者的感受。

    这就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修养。

    只有真性情,才能唤起共鸣,帮我们找到想要的答案——如何坚持,如何改变,如何沉淀。

    财富的传承不是最难的,任何国家、任何时代,企业家才是一种稀缺的资源。

    秦岩董事长此时回国,加盟宏力并成为宏力学校的掌门人,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里即将展开一系列引领我国民办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事业的具有颠覆性的变革,而这个变革,将是和我们的传统教育比较起来,更加适应学生个人的成长,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们有理由做出这样的期待!

    2014年8月16日

    河南省长垣县城,河南宏力学校报告厅。

    雷鸣般的掌声,滚动在校园上空,与八月的骄阳融合,气氛显得愈加热烈。

    这里正在举行一场简朴而别具匠心的欢迎仪式。除了一条横幅之外,舞台没有任何装饰,简约得一如演讲者内敛、朴素的话语,虽不事张扬,却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

    演讲人是刚从英国学成归来、新到任的宏力学校董事长秦岩。少小离家老大回,面对数千名师生惊喜、探究的目光,这位新上任的掌舵人把自己海内外游学20年的经历与见解,敞开心扉地与全校师生交流与共享。

    出生于1988年的秦岩,由于其家族产业的崛起及父辈储备人才的理念,从6岁开始,便随同龄的双胞胎姐姐和略长于他们的哥哥到广东碧桂园接受启蒙教育。从11岁开始,就读于新加坡的小学与中学,18—25岁则游学于英伦,先后拿到英国AA建筑学院建筑学硕士和剑桥大学城市规划硕士学位,成为英国皇家城镇规划协会会员,取得英国皇家建筑设计师二级资质,在伦敦创办了欧本都市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知名的杰罗姆·冯·阿美吉德、布兰顿·卡林成为其合伙人。

    直到2014年8月中旬,这位26岁的海外游子放弃了英格兰海岛的碧海蓝天,毅然归国返乡,担任起河南宏力集团副董事长兼河南宏力学校董事长的重担。

    虽然是奉父命而归,但对26岁的秦岩来说,“少东家”这个名分,显然不是他的一块金字招牌或只供观赏的花瓶,他要实实在在地挑起父辈创业打造出来的企业航母掌舵人这副担子,为使更多的家乡儿童在家门口就能进入“碧桂园”,少年则不用远赴南洋去读中学,乃至远赴英伦去寻找自己的成功之梦。

    他要引进西方社会先进的办学元素,结合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厚重文化,担负起“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践行者这副重担。

    面对台上谦逊沉稳、彬彬有礼的新的学校掌舵人,作为一个访者,我很想探询一个问题:6岁到26岁这20年时间,秦岩由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儿童,完全不知愁滋味的少年,到一个风度翩翩、学成归来的青年董事长,在这20年“看世界”的阅历中,他的身上都发生了哪些故事?这些故事将告诉我们什么?

    要读小学了,父母把我和哥姐——两个6岁、一个9岁,三个孩子,一下子,全送到几千里外的广东碧桂园。

    我的求学生涯,是在泪水的浸泡中启幕的。那时候,年龄小,注意力容易转移,平时上课,老过点。一到周末,同学们被家长纷纷接走,学校很快便安静了下来。偌大的校园,就剩下我们几个,想家的念头,一波波袭来,眼泪每每夺眶而出。有时思念家乡到了痛处,便整夜整夜地哭,睡着了,梦里还会哭醒,枕头湿透是常有的事。周末,是人家期盼的快乐时光,却是我们的心灵苦难。

    记得有一次,父亲到国外出差,返程时转道香港,特意到学校看我们。当时我们正午餐,为了不影响我们用餐,他远远地站在一边注视着我们,直到结束。倏然看到近在眼前的父亲,我们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恍若做梦,便争先恐后地跑上前去,双双抱着爸爸的腿。想说,说不出话;想哭,哭不出声。好像过了很久,才几乎同时哭喊出声。我记得很清楚,我们喊的都是“爸爸,我要回家!”

    这事过去快20年了,一旦触碰,情感的闸门,还是无法轻易关闭。

    也就是这时,父亲萌生了一个念头,在家乡办一所学校,一个造梦的地方,让家乡的孩子,不用远离故土,远离亲人,就能享受优质的教育

    “一个造梦的地方”,很诗意吧?这是父亲的原话。我觉得,父亲是个理想的现实主义者。作为企业家,他不能不面对现实。但他不单是个只顾赚钱的商人,他富有情怀,有悲悯心。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母亲多年来精心保存的一件藏品:我们兄妹和父母五年间,往返河南、广东的车票、机票。按时间排列,一次不落。每张票面都是那么平整。直到那时,我才明白,那些年,最受亲情煎熬的不是我们!为了让我们练硬翅膀,父母把刻骨铭心的痛,都埋在了心底。他们整理、收藏这些票据,当时是一种安慰;事后,则是一种纪念。假如有一天,我们建企业博物馆,它们就是最珍贵的收藏,无法用金钱衡量。

    这么说吧,五年的碧桂园生活,就是我寻梦的起点。凡事皆有缘。也许,这就是我、我们家乃至宏力集团与教育的机缘。

    11岁时,父亲又开始筹划我们的学业。也许,他早就筹划过。这次,他选择的是新加坡。

    到新加坡,除了我们兄妹仨,还有公司其他领导的孩子,前后几年,共12人。我在新加坡待了7年。我们12个人,现在有的在新加坡、有的在澳大利亚、有的在加拿大、有的在英国,也有在国内的。都长大了,天各一方。

    新加坡是一个奇迹,儒家文化创造的奇迹,李光耀创造的奇迹。

    李光耀,小舞台上的大人物,善于四两拨千金,几十年的执政生涯,使他誉满天下,谤满天下。李光耀的骨子里是儒家,但却得其精髓,舍其糟粕。他处世、治国,不受任何理论教条、意识形态和舆情左右,果敢、坚毅、勇往无前,不达目标,誓不罢休。东方媒体说他是一位敢对西方说不的东方领袖,西方媒体说他是世界上最聪明、最得人心的专制者之一。

    崇拜上李光耀,是我在新加坡的收获。从他身上,我学到很多东西。

    新加坡教育兼具东西方特点:一方面,重儒教伦理,崇尚诚实、公平、忠诚,强调国家意识。这些观念,犹如一粒粒种子,种在我的心田,成为我品性的底色。另一方面,不过分看重分数,负担不重,注重素质培养。一般,下午三点后就没课了,全员参加兴趣活动。

    我在课外,练了7年绘画。这为我大学专业选择预设了方向,为我的专业学习奠定了基础。我还打了几年橄榄球,养成了对体育的爱好。绘画陶冶了我的心灵,运动强健了我的体魄。我觉得,身心健康是人生的幸事。

    新加坡是一个规则至上的国度。培养合格公民,学校首当其责。学校规矩多而具体,执行得很严厉。譬如,学生必须穿校服,而且是熨过的,这样才允许进校。那时,我都是自己熨校服。鞋必须是白色的,不能是名牌。必须留短发,男生前不过眉,侧不遮耳,每天进校的时候,督导都在校门口检查。食物和饮料必须在餐厅用完。不许说谎、偷窃、说粗话、打架、吸烟,等等。关键是,校规不光写在纸上、挂在嘴上,要绝对执行的,没有例外。

    1994年,新加坡有一个案子,引起全世界关注。一个美国青年违法了,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有些像恶作剧。在别的国家,批评一下,大不了罚点款,也就结了。但在新加坡应责以鞭刑,打6鞭。

    鞭刑,是一种肉刑,一鞭下去,皮开肉绽。再壮实的人一次也受不了几鞭。受不了没事,给你治;治好了,接着再打。

    这下,美国舆论哗然,纷纷指责新加坡野蛮、血腥,要求政府出面干预,维护美国公民的尊严。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亲自出面求情。后经新加坡内阁讨论,法院裁定,酌减2鞭,给克林顿个面子。还有4鞭,照打。

    法律不容亵渎,校规也不容轻视。新加坡的学校,对严重违反校纪的学生,可施以鞭打的惩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