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中小学语文教育之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09-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带我走向新世界 CFP供图

    近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中做出的重要部署。在此背景下,为进一步适应国内外新的发展形势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对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本课题以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任翔为负责人,主要成员有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李宇明、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运富、李怡,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顾之川,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倪文锦,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曹明海等。课题组提出了深化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建议。

    ——编者

    ■“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课题组

    21世纪初启动的新一轮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已走过十余年,在语文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材编写、教师培养、教学方式和评价考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有力地推动了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为进一步适应国内外新的发展形势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学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背景下,我们对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对深化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进行了系统的思考。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需要正视的问题

    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不够清晰。自语文学科分化以来,人们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一直存有分歧。语文独立设科之初提出语文教育工具观,改革开放后提出语文教育人文观,还有诸如“认识论与存在观”“语文唤醒教育观”等,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语文教育的多重特性,促进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新困惑,特别是新世纪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非语文”“泛语文”等问题,都与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不够清晰有关。

    与此同时,对语文教育的目标与任务、语文教育的内容与特点,同样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尤其是对语文教育内容的选择各执一词。有的提出,语文教育内容的构成要素可分为语文学科知识要素和语文活动内容要素;有的提出,语文教育应包括实质性知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法论知识(方法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与价值性知识(育智、育德、育美的价值知识);还有的将语文教育知识分为人文知识、语文知识、语文技能知识、语文思维知识等,众说纷纭,莫衷一词。

    中学与小学语文教育脱节问题突出。目前,中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在纵向衔接与横向贯通方面还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纵向上,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语文教育缺少统筹;二是横向上,语文教育诸环节未能有效贯通,课程、教材、教学及考试与评价等方面缺少相互照应;三是诸环节内部之间各自为战,缺乏统筹意识,表现为教育目标与内容不一、语文课程与相邻课程分离、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脱节;四是决策者、研究者、管理者与实践者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

    各学段语文教材编写缺乏统筹。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各学段教材编写缺乏统筹,学什么、学多少没有整体规划;二是教材内容不具体,选择随意;三是选文没有相应标准,经典意识弱,“文白”比例、“中外”比例不定;四是语文知识学习未受到应有重视,且与语文能力训练未能有机融合;五是教材内容循环编排,尚未形成有序的能力训练梯度;六是教材同质化倾向严重,呈现方式单一,缺少特色。

    语文教师培养缺乏有效机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语文教师选拨制度与合格语文教师标准缺失;二是缺乏对语文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的机制,目前语文教师专业素养与学科能力整体偏低;三是师范院校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缺乏特色,实践课程少,专业训练针对性不强;四是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脱节,缺乏整体培养规划;五是缺乏专业发展的认同感与成就感,自主学习与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职业情怀趋淡。

    语文教学没有很好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主要原因为:一是语文教育目标与具体的教学目标不够明确,“三维目标”被任意分解;二是教学内容不够具体,语文知识学习、语文能力训练及人文素养熏陶未能有效体现;三是教学方法使用不够恰当,“教”的方式游离了语文教育本体,“学”的方法有违于“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课堂教学过度使用多媒体,语文课变成了音乐课和表演课;四是课堂教学形式化较重,语文教育的审美鉴赏、情感熏染、思想启迪等作用被忽视,使极具诗意的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削减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考试与评价没有很好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评价观念偏离学生;二是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手段与方法不够明确;三是考试与评价缺乏有效机制;四是评价标准缺乏可操作性。

     对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建议

    针对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对此逐一分析,具体包括7个方面内容:语文教育观、语文教育历史经验、语文教育整体设计、语文教材、语文教师、语文教学以及语文考试与评价。这7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构成有机整体。语文教育观是统帅,传统语文教育经验是依据,整体设计是核心。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只有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科学论证、有序开展,才能真正实现以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素养及其运用能力为目标的愿景。

    统一认识,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让教师实实在在地教语文,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语文

    统一认识,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是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前提。针对语文教育观认识上的分歧,我们提出——从语文教育本体出发,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教育理念,让教师实实在在地教语文,学生扎扎实实地学语文;强调学语文就是为了用语文,必须以语言文字运用为教学目的,把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语文教育的核心指向和基本立足点。

    在教育过程中,要把握语文教育目标:一是语用目标,即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能力;二是素养目标,即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素养。这两个构成要素是融于一体的,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升华。这里所指的“语言文字素养”与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的“语文素养”有重合,但又有区别。前者限定于“语言文字”,后者是没有限定内涵的泛语文概念,可有多种阐释。“语言文字素养”更适应于语文教育目标的核心指向,以避免语文教育目标的虚化和泛化。

    在此,我们以语用观为依据,提出语文教育语用目标和素养目标,并确定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其所指向的内容与本课题确定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是一致的。

    借鉴历史,继承优秀传统语文教育经验,为当下语文教育改革提供参照。

    古代语文教育教育理念、教师标准、教育方式方法等诸多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教育理念上,提出“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学思并重”“启发引导”“培养兴趣”“切磋讨论”等符合语文教育规律的教育理念。在教师标准上,特别重视教师的品德和职责,要为人师表;业务上能温故知新,博古通今;懂得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一是识字教学,提倡识字优先,先识后写、识写分离。二是阅读教学,特别重视经典作品的熟读背诵和涵泳体味,不仅对阅读文献进行语言文字的疏解,更有“道”的阐发,以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三是写作教学,强调多读多记,增广见闻;强调熟悉多种文体的写作规则;强调写作训练需持之以恒,千锤百炼。

    相较于古代的语文教育,近现代有了独立的语文学科,经过百余年的探索,有些观念需重新审视,好的经验值得总结。在语文教育的性质与目标方面,发生了三次大的论争,从“文与道”到“工具与思想”“科学与人文”,再到“工具与人文”的统一,为今天语文教育目标的提出奠定了重要基础。在语文教育内容组织方面,民国时期尝试开设语文必修课与选修课,以语言、文学、文章组织语文教育内容,并进行多种语文教育实验探索。在语文教材编写方面,民国时期语文教材编写多元化,涌现出一批面向学生、能力导向、体现语文学习规律的教科书,比如1935年叶圣陶、夏丏尊编辑出版的《国文百八课》等。在语文教学方面,强调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科学安排各学段的教育目标与内容,使纵向衔接、横向贯通。

    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统筹规划,整体设计,整合语文教育的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贯通语文学科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打通语文学科与相邻学科之间的壁垒,使其有效衔接、有序过渡。

    一是要以正确的语文观为指导,借鉴语文教育历史经验,遵循人的成长规律、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规律以及语言学习规律,对语文教育进行整体设计,使其形成纵横交叉、互为一体的语文学习体系。

    二是纵向上,从语言学习出发,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教育目标与内容,使语文能力训练有序上升,阶段性目标清晰明确。小学阶段侧重语言的积累及其习惯的养成;初中阶段侧重语言文字的运用及其能力的训练;高中阶段侧重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批判精神的培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