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经费亟须强化监督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0-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胡乐乐

    据《半月谈》报道,在中央巡视组近期对国内一名牌大学的通报中,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成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这让高校科研腐败话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记者调查发现,由于几乎无报销监管,所以现在有的高校科研经费已变成个人“提款机”。

    时下,科研课题的级别越高、经费越多,就越有吸引力,竞争也就越激烈。在这种难免有人冲着经费的高度功利性之下,毋庸讳言,科研课题的申请、评审、批准、开题、中期考核、结题就不可避免地沾染上了铜臭味。为了成功申请下来课题,一些申请者往往想方设法,投其所好。在结题前,课题负责人还需要做好工作,以便让参加结题的专家们“不为难”课题负责人,顺利通过结题。然后,课题负责人就能拿着各种票据将课题剩余的科研经费全部报销出来,纳入私囊。

    由于是为了经费而非科研本身忙活科研课题,所以一些课题负责人当然就不会全心全意于课题,也就是说,往往不会真去差旅、调研、考察、开会、购买科研用品等。课题负责人在报销时,得按照课题经费管理的规定出具相关票据,如会议邀请函、火车票、飞机票、车船票,以及食宿、图书资料、购置设备等发票。如果本身就没有做过这些事情,那么就只能想方设法提前搜集准备好这些票据。套取科研经费的手段五花八门——凡是能开发票报销的就都用上。这就养活了靠开具虚假发票吃饭的一批人。另外,许多硕士生、博士生也忙活着为导师报销科研经费四处找发票,经常为省事直接花钱找人开虚假发票。虽然有关部门一再要求加强和完善科研项目经费报销审核监督制度,但由于存在着巨大的利益,往往流于形式而得不到认真执行。

    有关部门现在是时候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整治这一乱象了。不然科研课题泛滥成灾,大把大把的经费被用虚假票据报销了,但却出不了货真价实的科研成果,在制造科研繁荣泡沫和假象的同时,还让一些人用科研经费腐败,同时肥了私囊,发了科研的财。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教育系讲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