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国科技论文含金量几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0-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从纵向看,我国国际科技论文平均被引用次数有大幅提升,但横向比较,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CFP供图

    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占世界论文总数比例的变化趋势

    E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占世界论文总数比例的变化趋势

    2013年表现不俗论文产出较多的学科

    2013年国际论文论文数高等院校排名比较

    ■在2013年度以我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20.41万篇论文中,表现不俗的论文为69064篇,占论文总数的33.8%,较2012年上升了7.4个百分点。从这一指标来看,过去一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的质量较上一年度确有提高。

    ■在2013年度世界“大科学”研究领域,以中国科研人员为第一作者的国际论文数量仍然较少,在中国科研人员参加的所有论文中的占比依然偏低。

    ■2013年度,世界各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150种期刊中,中国发表了5119篇高水平论文,远超出上一年度的4020篇。发表在世界各学科高影响力期刊上的论文,超过80%来自高校。其中,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分别以219篇、203篇、188篇、180篇和146篇跻身前五名。

    ■本报记者 柯进

    “中国和巴西的科研与创新水平正在迅速赶上欧盟,这主要表现在专利注册数量、公共科研支出和尖端科技的学术研究。”这是欧盟委员会在2011年2月1日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对以中国为代表的金砖国家科技发展的评价。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基于《科学引文索引》、《工程索引》等5大在国际上颇具影响的文献数据库发布了201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数据显示:2013年度,以我国机构作者为第一作者发表的国际论文共20.41万篇,发表在各学科最具影响力国际期刊上的论文数量排在世界第2位,其中6.9万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高于学科均线,即论文发表后的影响超过其所在学科的一般水平。这些表现不俗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33.8%,这一比例较2012年度上升了7.4个百分点。

    在当今世界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这份统计数据反映出中国科技发展的哪些最新趋势?中国国际科技论文产出现状的背后,反映出中国当前怎样的学术研究力量,变化轨迹与世界科技创新强国相比还存在哪些短板?如何看待这份“成绩单”?

    中国国际科技论文质量提升幅度加快

    论文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一直被国际学术界视作评价一篇论文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根据2013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2004年至2014年(截至2014年9月)我国科技人员共发表国际论文136.98万篇,排在世界第2位,比2013年统计时增加了19.8%,位次保持不变;论文共被引用1037.01万次,排在世界第4位,比上年度统计时提升了1位。

    中国“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增速显著快于其他国家。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7.57次,比上年度统计时的6.92次提高了9.4%。这意味着,从纵向比较,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期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但是,从横向来看,本统计年度世界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平均值达到11.05次/篇,比上年度统计时的10.69次提高了3.4%。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有所增加,但与世界平均值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如果扩大横向比较的范围,中外之间的这种差距则更为明显。以2004至2014年间发表科技论文累计超过20万篇以上的16个国家(地区)为参照,若按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序,每篇论文被引用次数大于平均值(11.05次)的国家达到12个,其中瑞士、荷兰、美国、英国和瑞典的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超过15次,而中国排在第15位,远远落后于西方传统的科技强国。

    差距并不意味没有进步。若把统计年度内的论文被引用次数世界均值划一条线,将高于均线的论文作为“表现不俗”论文(即论文发表后的影响超过其所在学科的一般水平),依据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SCI)统计,在2013年度以我国作者为第一作者的20.41万篇论文中,表现不俗的论文为69064篇,占论文总数的33.8%,较2012年上升了7.4个百分点。从这一指标来看,过去一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的质量较上一年度确有提高。

    如果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科技论文水平的话,我们不妨将时间拉长到2004年至2014年的10年段进行国内外比较。根据此次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至2014年,我国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为12279篇,占世界份额的10.4%,虽然与排名前三位的美国、英国和德国62226篇、15614篇和14108篇仍有较大差距,但与自身相比,在入选数量上较2003年至2013年这10年增加了28.9%,进步幅度明显。

    能反映世界科学界最新科学发现和研究动向的热点论文一直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这些热点论文往往是在发表后两年间被引用次数排在各学科前1‰,在一定程度上它被认为是世界科学研究前沿的风向标,并能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对世界学术研究产生广泛影响。换句话说,一个国家的国际热点论文产量在某种意义上,能反映这个国家对于世界前沿科学研究的贡献度。

    在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的统计年度中,中国国际热点论文384篇,占世界热点论文总数的15.7%,较2013年统计时提高了1.4个百分点,排在世界第4位,虽然位次与2013年统计时持平,但热点论文数增长了10%。同期,美国热点论文1384篇,占世界热点论文的56.5%,其次为英国和德国。

    若以发表在世界各学科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为观测点,也能清晰反映出中国国际科技论文质量的提升轨迹。2013年度,在世界176个学科领域153种高影响力期刊上发表的57113篇论文中,中国发表的论文有5119篇,占世界的8.9%,排在世界第2位;美国有23331篇,占40.8%。

    对于中国来说,发表于国际名刊的论文数排名变化,是在本年度纳入统计测度的多项评价指标中进步最为显著的。《Cell》、《Nature》和《Science》是目前国际公认的三大享有最高学术声誉的科技期刊。2013年度,上述三种期刊共刊登论文5806篇,虽然总刊载量比2012年度减少183篇,但刊发中国论文226篇,论文数增加了39篇,排在世界第6位,较2012年度上升3位。从横向来看,美国仍排在首位,刊发论文2535篇。英国和德国位列第二和第三位,法国和加拿大分列第四和第五位。

    此外,与中国国际科技论文质量快速提升相同步的是,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也在迅速提升,进入本学科前列的中国科技期刊数量较上一年度有所增加。根据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统计,2013年,我国作者在国内1989种中国科技期刊上共发表论文51.69万篇。中国科技期刊的质量和影响力指标呈上升趋势,2013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平均值为0.523,2002年以来,年均增长率为5.4%;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均值为1180次,2002年以来,年均增长率为14%。

    从国际知名学术引文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种类的角度来看,2013年度,SC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139种,比2012年增加4种;EI数据库收录中国科技期刊216种;美国《医学索引》收录中国科技期刊106种;SSCI收录中国期刊2种;Scopus收录中国期刊776种。中国进入SCI的期刊中,2013年度进入本学科领域总被引频次排名前1/3行列的期刊共有21种,进入影响因子本学科领域排名前1/3的期刊有20种。这些数据既说明中国科技期刊知名度正在提高,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中国科技论文的质量正在稳步提升。

    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趋势明显加快

    据瑞典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宣布,诺贝尔化学奖于当地时间10月8日揭晓,获奖者是来自美国的埃里克·白兹格和威廉姆·艾斯科·莫尔纳尔以及来自德国的斯特凡·W·赫尔3位在超分辨率荧光显微技术领域取得成就的教授。在此前两天公布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桂冠,由一名英国科学家和两名挪威科学家共同摘得。这表明,现代科学的重大突破和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国际合作。

    事实上,当今世界许多尖端领域科学研究也越来越印证了这种规律。英国皇家学会2009年发布的一份名为《知识、网络与国家:21世纪的全球科研合作》的报告显示,国际间的科研合作目前正处于逐步上升的趋势。

    该报告称,目前,所有发表在国际期刊上的文章中,有超过35%是国际间合作的产物,这个数字在过去15年里增加了10%,其中以含有美国科学家在内的国际合作的增长率为最高:以美国科学家为主要作者的合作论文的发表数量,从1996年的约5万篇上升到2008年的约9.5万篇——但这只占美国2008年科技论文总量的29%。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德国2008年科技论文总量中,有几乎一半是来自国际合作研究。而同期,中国的国际合作研究虽然也在增加,但并未跟上中国论文总量的增长步伐。中国的国际合作论文在本国论文年产总量中的占比,却由1996年的18%下降至2008年的15%。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