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我家 留守不孤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1-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李见新  通讯员 卫志军 张杰

    “这下我可以放心去打工了,再不用整天为儿子的学习和安全担心了!”近日,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洋河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家长张明威到校了解儿子的学习和食宿情况后高兴地说。原来,张明威是信阳市第二建筑公司的一名工人,常年与爱人一起在北京从事建筑工作,只有过年时才能回洋河镇与家人团聚。今年秋季学期开学后,张明威听说洋河镇中心小学改建成了寄宿制小学,就把孩子送了过来。

    每个乡镇建一所寄宿制小学

    “让每个农村孩子都能在家门口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平桥区区委书记王继军在2014年全区三级干部会上的庄严承诺。

    平桥区是外出劳务大区,常年在外务工人员有10余万人,造成大量留守子女就学、生活困难。为解决农村留守子女和偏远乡镇儿童的教育及生活问题,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平桥区在反复调研的基础上,决定从2014年起,每年由区财政投资1000万元,建设或改造3所农村寄宿制小学,计划用3—5年时间在全区每个乡镇至少建设一所寄宿制小学。

    为确保农村寄宿制小学建设顺利推进,平桥区政府把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作为2014年度“一号工程”来抓,平桥区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也将此工程列入“一号议案”予以督办。

    把学校建成家长放心的“家”

    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是一项事关千家万户和广大留守儿童的“民心”工程。平桥区按照“轻重缓急、分步实施”的原则,2014年确定把明港镇新集小学、平昌关镇陈店小学和洋河镇中心小学3所学校改造为农村寄宿制小学。

    “寄宿制小学改建一定要以师生的实际需要为准,科学规划,人性化设计,要把农村寄宿制小学建成家长放心、学生向往、社会满意的工程,为今后其他学校的改造做好示范。”平桥区区长柳自强在检查明港镇新集小学工程进度时说。

    建成后的3所寄宿制小学校舍宽敞明亮、典雅大方,教学楼、科学楼、少年宫、标准运动场、宿舍楼、食堂、教师周转房等一应俱全,新建成的明港镇新集小学成为信阳市最大的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小学。

    “我已经在这所学校生活了3年,现在学校是一年一个样。我不仅可以在干净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在卫生整洁的食堂里吃饭,还可以在少年宫里看书、活动,用热线电话和外出打工的爸妈通话。”这是明港镇新集小学李想同学的心里话,他和其他寄宿制小学的留守儿童一样,在学校里都有一个温馨的“家”。

    探索关爱留守儿童有效办法

    “爸爸妈妈,国庆节快乐!你们在外打工辛苦了,学校老师对我照顾得很好,你们不要担心。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上次的语文、数学检测,我分别考了98分、99分。你们过年回来准备奖励我什么呢?”洋河镇中心小学六(1)班学生余小红给远在新疆打工的父母的信中写道。

    “我很喜欢我们的学校,学校比原来大多了,老师们都像爸爸妈妈一样,学校像家一样温暖……”见到记者时,平昌关镇陈店小学寄宿生李家强自豪地说。

    不仅寄宿制小学建好了,平桥区还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在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疏导等方面,探索出了不少教育管理农村留守儿童的有效做法,为他们健康成长撑起了一片蓝天。据平桥区教体局局长郭卫东介绍,在大力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同时,教体局还先后组织70多名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教师和生活教师到河南师范大学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培训,“目前这些教师在学生管理、心理疏导、少先队活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已成为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乐园”。

    “虽然每天我都很忙,但更多的是充实和幸福,因为我爱我的学校、爱我的同事,更爱我的孩子。当看到孩子们在短短一年内快速成长,从当初一个个土里土气、自卑怯懦的农村孩子转变成现在阳光自信的少年,我感到无比的幸福和自豪,再多的付出我感觉都值!”明港镇新集小学校长王婷动情地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