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一行就要精一行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1-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李德才

    [人物简介] 

    李德才,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磁性液体制备、密封、减震、传感器等理论及应用研究。先后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文章100余篇次,以首个发明人身份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0余项,获得包括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科技奖项10余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走进北京交通大学磁性液体研究所李德才教授的办公室,你一定会被这样一个场景震惊:不大的一个房间犹如一个小型的图书馆,流体、机械、数学……各种各样的专业书籍被分门别类摆放了满满一屋子。但你一定想不到的是:这样一位教授和他的科研竟然是“先结婚后恋爱”。

    “最初开始做研究时根本没有想太多,就是为了完成论文顺利毕业。”谈起自己研究磁性液体的缘由,李德才笑着说。1989年,李德才还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一名在读研究生,当时导师指定磁性液体这个课题时,他对磁性液体并没有什么了解。

    其实在1989年之前,国内对于磁性液体刚刚起步,当时的研究者对磁性液体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并不看好,很多研究者先后放弃了研究。而李德才一头扎进磁性液体的研究中,一干就是20多年。

    从硕士到博士,对磁性液体从陌生到熟悉,科研的过程是漫长而又艰辛的。虽然也遇到过困难,但李德才从没有想过放弃,科研中每一次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都给他巨大的成就感。随着研究的深入,他逐渐对磁性液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研究,李德才得出了和当时的主流观点截然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磁性液体密封这一领域不但有很大的发展前景,而且有形成产业的潜力。凭借自己的坚持,李德才让这一切成为现实。

    1997年以前,国内的单晶硅炉主要依靠进口。单晶硅是一种良好的半导材料,生产过程中对设备的要求很高,任何一点液面波动都会影响晶体的生长。当时国内生产的单晶硅炉主要采用橡胶进行密封,而进口的单晶硅炉由于采用的是磁性液体密封,因而产品的单晶度好、成品率高。但是,由于国外的技术封锁,当时每套进口的单晶硅炉的磁性液体密封装置售价都高达几万美元。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德才在女儿出生仅一个多月的时候就来到了当时生产单晶硅炉的基地——西安理工大学校办工厂,开始进行单晶硅炉磁性液体密封技术难题的攻关。

    通过努力,李德才最终成功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在国内首次成功研究出单晶硅炉磁性液体密封装置。到目前为止,仅此一项技术便为国家节省了十多亿元的外汇,带来了几十亿元的利润。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李德才十分享受教学的过程。“教学与科研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我科研的体会、经验能被运用到教学中去,能够让学生们接触前沿内容,学会科研方法;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也是对我讲述和分析能力极好的锻炼。”李德才说。

    曾经在一次本科生的“机械设计”课程上,李德才和学生们分享他在磁性液体密封领域的科研心得,当提到旋转密封具有能将磁性液体吸附在轴部周围,而往复密封则能带动磁性液体运动这两个特性时,一位学生突然提出一个问题:往复密封和旋转密封能否互相转化呢?这个提问给李德才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在有些场合将往复密封转换为旋转密封,很好地解决了以往密封过程中的难题,而如今这项技术已经被运用到了多个领域。

    也正是因为自己的经历,让李德才在教学中十分重视让学生去经历科研的过程。在他看来,一项科研的成果固然重要,可是发现成果的过程往往更为可贵。为了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去尝试,他提出了学习中的主观创造法,每次学习前人的科研成果时,他总是鼓励学生在学习前,首先尝试自己去独立发现它,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还能在此基础上有新的收获。李德才的博士研究生姚杰,正是在对其他密封方式的研究过程中萌生了将磁性液体密封和螺旋密封、机械密封进行组合的想法,并加以实现,最终获得了磁性液体组合密封的发明专利。

    如果说李德才与磁性液体研究的邂逅是一场偶然,那么与磁性液体研究的恋爱就是一种必然。李德才说:“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爱一行就要专一行,专一行就要精一行。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我都会把它当成是我这辈子唯一要做的一件事情。”如今的磁性液体密封研究早已成为了李德才科研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他也将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坚定不移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