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毕业生都去哪儿了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1-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焦海洋 绘

    ■实际上师范毕业生总体上还是供不应求,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学校,因为招不到师范毕业生,导致一些农村学校在师资使用上出现了捉襟见肘的状况。

    ■“现在,不少家庭只要有一个当教师的,就会想方设法说服亲戚朋友的孩子放弃从教。尤其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农村基层教育生态的这种微小变化是值得警惕和反思的。”

    ■“新机制教师实行的是年薪制,当时主要是为了吸引优秀人才从教,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从长远来看,还是得给新机制教师逐步建立一种工资、职称增长和晋级与绩效管理挂钩的长效机制,以更好地调动新机制教师农村从教的工作积极性。”

    ■本报记者 柯进

    在临近毕业离校的最后几天,24岁的师范毕业生许雅静还是没能扛住家人、朋友、亲戚的再三劝说,离开了三尺讲台,最终留在省城武汉的一家教育图书出版公司,当了一名物理学科的文字编辑。

    这是她人生的第一次变轨。按照此前的职业规划,今年7月许雅静从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本可以回到老家所在的县城一所最好的高中,当一名物理老师。可是,自今年春节以来,身边的亲人三番五次劝她放弃从教,选择一份工资待遇更高的职业。这个在家人眼里从小就是“乖乖女”的女孩,最终无奈地选择了别样的生活。

    其实,像许雅静这样中途“出走”的师范毕业生还不少。究竟有多少许雅静已经或正打算“出走”?他们去了哪儿?是什么阻断了他们的从教梦?他们的“出走”折射出我国师资队伍建设怎样的现实?

    高教大省遭遇招师难

    湖北作为我国科教、人才大省,虽有125所本专科院校,全日制本专科普通高校在校生超过100万人,但高教资源丰富的教育大省,不少地市州教育部门、中小学每年依然慨叹难以招到师范毕业生。

    “最近一些年,湖北的尊师重教氛围很浓,但距离优者从教、教者待遇从优的理想,还有不小的差距。”湖北省枝江市教育局分管人事工作的一位负责人说,“前几年,我市每年都有教师辞职,而且辞职者不在少数。这几年,虽然仍有不少教师辞职和跳槽,但有从教愿望的应聘者,总体趋势上还是越来越多。”

    “这是否意味着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在提高呢?或者说师范毕业生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呢?”该负责人对此表示否认。

    该负责人以枝江市近几年的教师招聘情况为例说,2012年,湖北省教育厅面向社会招录2万名农村教师,当时枝江市实际招录了95人,其中师范毕业生22人,仅占24.4%。2013年,该市计划招聘85名新教师,但实际招录了61人,其中师范生24名,也仅占实际招录总数的39.3%。

    透过这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实际上师范毕业生总体上还是供不应求,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学校,因为招不到师范毕业生,导致一些农村学校在师资使用上出现了捉襟见肘的状况。

    湖北省鄂州市一位农村学校副校长称,2012年,他所在的学校向教育局申请来的8名新教师中,师范毕业生仅3人。2013年,新进的5名新教师中,也只有2人是师范毕业生。这种状况下,校方在排课时就感到头疼:比如,2012年新进的8位新教师中,1人是学中医药学的、1人是学艺术设计的、还有1人是学环境工程的,这些非教育专业背景的新教师,究竟安排他们教什么学科呢?

    农村中小学每年招聘新教师面临的尴尬,还不只是难以招到师范毕业生。“从近几年招聘的新老师来看,招聘教师的门槛似乎越来越低,前几年还要本科生,后来就成了专科生,今年甚至一些成人教育的学生也能报名参聘了。”湖北省鄂东某镇初中一位校长说。

    就高教大省的湖北来说,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学院等师范类院校每年培养的研究生、本、专科毕业生(含师范毕业生)有10余万人,可以说,培养总量不小,约占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总数40%。

    以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为例,2007至2009年毕业生人数分别为3202人、3581人和3525人,初次就业率为92.97%、92.27%和91.01%,三年间毕业生就业总体相对稳定。从就业形式来看,“签约”与“升学”是该校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形式。在已就业毕业生中,以“签约”形式就业的一般占70%左右;其次是“升学”,其比例在22%至28%之间;“出国(境)”比例则不超过4%。从就业形式的年度比较来看,2008年签约比例最高,占75.12%。也就是说,在相对稳定的就业形势下,城市中小学校成为该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

    事实上,就全国而言,后备教师的培养量远远超过实际需求量。据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我国100余所师范院校中,每年大致有32万本科师范毕业生、20万专科师范毕业生、再加上本来有5万老中师,以及10多万名考取教师资格证的非师范毕业生,可以说培养总量庞大。但是,全国每年的教师岗位仅需补充25万人。

    有如此庞大的后备教师培养量,为何中小学校依然面临招师难的困局?

    农村学校难成师范毕业生就业洼地

    “现在,师范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机会比我们过去要多得多,很多优秀的师范毕业生宁可‘漂’在大城市从事别的工作,也不愿到县城及县城以下的中小学校从事相对稳定的教育工作。”湖北省宜都市某中学一位谢姓老师说,“我们办公室一位同事的女儿,毕业之初选择在湖北省咸宁市卖保险,后来又跳槽到了恒大地产,父母怎么劝,她就是不愿回来当老师。”

    谢老师所说的现象,并非个例。现供职于武汉某通讯技术有限公司的戴静,是华中师范大学2014届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从小到大,当一名教师始终是她的梦想。就读本科期间,戴静选的专业是师范类的化学专业,读研究生时她还是毅然选择了华中师范大学。

    然而,在临近毕业的最后几个月,戴静无奈之下放弃了追逐多年的从教梦——因为,在就业的地域选择上,她的心理底线是留在省会城市武汉,但由于今年武汉中小学教师招聘名额少,尤其是职位不多的化学等非语、数、外学科教师岗位竞争激烈。最终,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为了顺利就业,戴静选择在教育系统之外就业。

    “班上想留在大城市就业的不少同学,最后也像我一样以‘曲线救国’的方式,选择大城市里与教育相关的行业就业。”戴静说,班上也有很多同学在就业时,由于对地域没有特别要求,所以他们大多数选择了从教,但主要集中在广东、重庆等地大中城市。

    师范毕业生究竟去了哪儿?数据显示,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师范类毕业生平均供需比为1:8,当年该校师范生的就业率(包括考研和出国)为96.2%,其中50%的学生进入省级中学,25%在县级重点中学。此间,就业率连续6年保持在98%以上的东北师范大学,有80%的师范生进入基础教育系统从事教师工作。从就业地区和求职方向来看,一线发达城市仍是师范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地,约占58.53%,二线城市约占20.6%。

    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约60%的毕业生在地级市以上城市任教,约1/3在县级地区任教。在2272名免费师范毕业生中,到省会城市、直辖市市区就业共223人,占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人数的9.82%;到地市一级城市就业共1139人,占50.13%。两者合计,到地级以上城市就业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占就业总人数的59.95%,比上年(64.14%)下降了4.19个百分点。到县级地区就业共772人,占33.98%。派回生源省分配工作暂未反馈具体任教单位的共138人(含西藏、甘肃、云南等省份要求直接派遣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分配工作的49人),占6.07%。也就是说,2013年该校93.93%的毕业生是在县级(含县级地区)以上的地区就业。同期,陕西师范大学60.64%的免费师范毕业生是在省会城市及地级市的学校就业,只有39.36%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在县级及以下地区就业。

    这意味着,每年毕业季,大中城市教师编制是大量师范毕业生就业竞争的主战场,而真正去县级以下的农村学校就业的重点师范大学师范毕业生,寥寥无几。这也说明县级以下的广大农村学校是当前师范毕业生的就业洼地。

    这在一些网络专项调查中也有所体现。据人民网此前对免费师范生所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在181名受调查的首届免费师范生中,63.5%的受调查者来自农村,89.2%的受调查者家庭月收入不足4000元;6.6%的人选择了“北上广深”作为意向就业地点,58.0%的人选择了“省会城市”,没有人选择“农村”作为意向工作地点。

    与不少师范高校毕业生不愿选择农村学校就业相对应的是,县级及县级以下地区学校的在职教师流失现象依然突出。据了解,湖北省枝江市组织部今年将从教师中选调200人到事业单位任职。该市不少教师已办理调离手续,分别去了镇城建站、食品药品管理所、行政服务中心等部门就职。

    不久前,记者在陕西南部山区一所镇中学采访时,该校校长称,全校32名教职工中,其子女选择当教师或在高考时报考师范院校的,仅1人。“这和20多年前的情况迥然不同,那时候,各地的中等师范学校发展迅猛,几乎绝大多数教师子女都选择就读中等师范学校,所以那时候身边到处都是教育世家。”该校长感慨地说,“现在,不少家庭只要有一个当教师的,就会想方设法说服亲戚朋友的孩子放弃从教。尤其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农村基层教育生态的这种微小变化是值得警惕和反思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