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专门校车”背后的温情点赞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1-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蒋夫尔

    新疆乌鲁木齐县萨尔达坂乡马家庄子村,17名学生日前有了专门的公交“校车”。每天,校车都会到村里接孩子们到15公里外的学校上学。在寒冷的冬天,这对17名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来说,是再温暖不过的事情了。当地不计成本,为17名学生安排专门校车,背后的温暖令人感动,值得点赞。 

    据报道,马家庄子村有130户人家,一共458人,其中99%以上都是哈萨克族。村里17个孩子都在15公里外的乌鲁木齐市第59中学上学。没校车之前,有的家长在学校附近租房子,大多数家长被迫夏天骑摩托送孩子上学,冬天包黑车送孩子,安全难以保障。 

    可能有人会觉得,专门为17名学生安排校车,接送他们上下学,这需要花费一笔不小的开支,真的有这个必要吗?但是,如果我们从17个孩子的安全角度考虑,就会发现这是十分必要的投入。关心教育、重视教育,不能单纯地算经济账,要从有利于孩子的利益和成长出发,考虑投入问题。与投资经济活动不同,如果对教育算经济账,那恐怕在短时间内难见什么成效。作为政绩来看,也远远没有修路、盖楼来得“显眼”。发展教育是战略需要,目光一定要长远,尤其是作为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从为学生健康成长负责,为国家培养人才负责的角度出发来看待教育投入。 

    然而,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着在发展问题上算经济账,在政绩观上算“产出账”的问题。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认为投入教育并不能在短时间内看到成效,因此不愿意把资金和精力放在发展教育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当下各级党委政府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然而,一些边远地方在教育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依然没有引起当地党委政府的足够重视。笔者认为,在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教育上再小的事,对孩子和他们的家庭来说,都是大事。作为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从小处着手,从细处着眼,把与教育有关的“小”事看在眼里、放在心上,并努力付诸行动,解决好这些问题。 

    教育上的这些“小”事办好了,教育这个“大”事,也就慢慢办好了。发展教育,一方面应把社会效益放在理念的首位,另一方面,也要站到相应高度认识教育的重要性。由此,教育的改革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宽广,孩子们就能接受到更优质的教育

    (作者系本报记者)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