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观察·李 群 ⑤基于项目式学习的主题课程构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09-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为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习方式的改进,推进课程向生活的回归,北京市在2015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明确提出了部分学科课程要拿出10%的学时开展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的要求。这给学校学科课程的设计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是压缩现有学科课程内容的学习时间,重新研发课程来实现对课程计划要求的回应,还是立足现有课程内容,引入实践活动来对现有课程进行重新建构,就成为许多学校面临的问题。

    我在实践中尝试基于现有的学科进行综合性或整合性开发,依托项目式学习课程建构的基本特点进行了以人文、科技、生活为逻辑支持的主题课程研发。该课程不仅实现了基于学科、超越学科、立足实践、贴近生活的要求,同时还实现了对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促进。该课程目前已形成10个较为成熟的课程主题,包含小孔成像、醇醇酒香、惜时如金、乐器之美、指南航海、投石器、灯笼与节、人类进化、火箭的发射、走马灯等内容。

    明确定义,追问课程本质。项目学习是以学科的概念和原理为中心,以制作作品并将作品展示给他人为目的,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

    从其定义中我们不难分析出,项目式学习具有以下特点:从学习内容选择上应与生活密切相关;从学习方式上应体现研究性与探究性;从学习结果上应有明确的成果指向。项目式学习与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有其一致性,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学校课程自主权的不断扩大,这种项目式学习的方式也逐渐被更多的学校纳入其课程研发之中。

    课程开发,立足学科基础。课程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具有人文价值的现象为基础,应用科技的方法来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以引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兴趣及好奇心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为基本出发,立足科学、技术、人文的视野,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符合科技生活课程特性的体验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方式,从而实现人文精神与科技素养在学生身上的和谐统一,实现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发展的课程目标。

    提供策略,定位学习目标。主题课程的实施强调自主研究的学习方式,以解决问题为线索,让学生能把自己的所学进行应用,达到学以致用、回归生活的目的,因此在实施中需要须遵循“桥接人文与科技、联通历史与未来、从实证迈向思辨”的策略。

    以“乐器之美”为例,在主题项目学习中,我们需要先将学习目标按照科学、人文和生活三个板块进行分解,再分别明确定位。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将科学目标定位为“知道声音的产生原因、了解不同乐器发声不同的原因、探究乐音的发声、渗透科学分类的方法”;将人文目标定位为“知道我国传统的乐器及基本演奏方法、了解我国乐器的分类及代表乐器”;将生活目标定位为“应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制作简单乐器”。

    关注过程,提供评价依据。教师可依据不同主题,创设研究情境,引导学生按照“自主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进行研讨→得出结论→创新应用”等流程展开。再以“乐器之美”为例,我们按照“听音辨乐器→用不同的材料制造声音→用所给材料制造乐音音节,用制作的试管乐器演奏简单乐曲→选择家中的废弃材料制作乐器→一场别具色彩的自制乐器音乐会”等流程开展,整个课程过程完整具体。

    在课程结束时,及时提供评价依据,如学习记录单、乐器制作作品评价等,为课程评价提供依据。

    总之,“人文·科技·生活”项目式主题课程创设根植于三大课程建构领域,课程内容在选取上充分尊重学生的直接经验,并通过课程的完整实施,帮助他们对于直接经验进行深度加工,形成深层次的理性思维;通过人文与科技的连接实现对学生学习的双向影响,人文认识为学生认识世界提供了基础性的认识和视角,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改造世界的现实方法和手段;以高位理解复杂生活情境为旨归,以生活视域为资源,助推学生理解科技与人文精神内核。我们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实施,将学生的学习和知识运用视野扩展到生活领域,打破科技与人文课程设置相对封闭的弊端。

    (作者系北京教科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