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语文艺术美 □ 刘少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如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挖掘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美进行浅显的分析。

  氛围宽松和谐,营造氛围美

  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在一个安全、和谐、轻松、有生机的环境里学习和生活。在这样的氛围里,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学生的识记能力和思维效果也是最佳的。因此,语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和处理课堂偶发事件时,应以平等、亲切和鼓励的态度从事。多表扬,少批评;多启发,少灌输;多引导,少制止。

  方法灵活多样,优化方法美

  良好的教学方法对于全面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在讲授《唯一的听众》一文时,通过“我”拉小提琴水平前后判若两人的故事,让学生讨论其中蕴含的道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注重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学生发现,是信任和鼓励培育了“我”的自信,是信任和鼓励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同样人与人之间只有互相尊重和信任才能使生活更加美好,这一深刻主题,比单纯的讲授更容易使学生领悟。

  立足教材文本,揭示内在美

  比如,朱自清的散文《春》,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憧憬,给人以朝气蓬勃的精神愉悦。《斑羚飞渡》中,斑羚种群在绝境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勇气和飞渡时的惨烈、悲壮,以及它们身上那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精神力量,会让每一个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受到精神的震撼。这些,都体现了文本的内在美。但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他们往往难以完全察觉语文教材中潜在的美,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挖掘,并在此基础上使之升华。

  语言抑扬顿挫,讲究声调美

  声调是语言的翅膀,声调抑扬顿挫之合理,要像小河流水,要像鸿雁齐鸣。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生动地表达思想感情,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在学习舒婷的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文时,我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祖国深挚的热爱之情。这需要教师通过饱含感情的示范诵读来引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的共鸣。我们不仅要让学生通过语文课堂教学认识和感受美的语言,还要让学生学会和使用美的语言,熏陶美的情感

  过程适时调控,体现节奏美

  很好的调控教学节奏,不仅能调节教师的情绪,而且能减轻学生的疲劳,唤起学生追求新知的喜悦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节奏的变化,善于调控课堂。比如在自读课中,我一般采取阅读、思考、讨论、总结四步法。这四步在时间上并不固定,根据所学的具体课文而定,随时调整教学节奏。比如在讲授《社戏》这篇课文时,由于文章较长,在文章阅读方面必然需要许多时间,而文章所反映的内容又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所以我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思考和讨论上,对于总结环节的处理相对简略,从而使得课堂教学节奏富于变化,学生的情绪张弛有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总之,语文教师要立足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努力挖掘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用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作者单位系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栖凤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