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慢的艺术 □ 郑 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年底,我参加了一所学校的“有效教学研讨会”。一名教师发言表示,他反对“有效”这个提法,所谓“有效”就是要强调教育的效率和效益,结果导致大家都在求快,全然不顾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负担,教育也就变得急功近利。他的观点是,教育应该要慢一些,因为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应该要回到农业时代。

  在会上,我与他发生了争执,我的观点是,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行为,教育是要花费成本的,花的都是纳税人的钱,为什么越慢反而越好呢?我认为他对“有效教学”的批评没有抓住教育的本质。

  有不少人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是针对如今快餐式的教育行为却没能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的现状产生的。这使我们反思,如果违背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则欲速则不达。相反,如果该快的却慢慢来,慢到违背规律了,则同样不可取。比如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就是符合规律的,总不见得要慢慢反馈吧!

  我其实是反对教育的“慢”的,对教育时间方面的浪费尤其深恶痛绝,那不就在浪费生命吗?我反对教育的“慢”,是因为并非慢的教育就能达到目的。教育的速度取决于教育目的的达成,从人类理想来看,为达到目的当然越快越好,有谁会傻到认为慢才好的程度?提出“教育是慢的艺术”不是出于哗众取宠,就是试图阻止教育的进步。人生有限,虽然,我们的理想是让教育成为人生命成长的一个部分,但是从现实来看,我们现在的教育还只是起到了为未来做准备的功能。因此,可不可以这样说——从人的一生来看,受正规教育的时间越短越好,而不是越漫长越好。

  事实上,在学校教育中,效率低下确是一大顽疾。究其原因,还是不守规律。一些学校提出教育应创设良好的生态,对这个概念我完全赞同,可是,切不可以为生态就是纯自然的,生态就是完全把学生放到自然环境中让他们自生自灭。如果认为杂草丛生才叫做生态,那就错了,那就偏离了生态的本质。

  我认为教育的生态应该符合以下特征:

  1. 生态里有无数个物种,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有多大的差异,我们都必须尊重。可是,尊重并不是放纵,对差异性的尊重应该建立在对智力水平、智慧类型、个性品质、学习风格、思维风格等的研究基础上。否则,你的尊重就缺乏教育的内涵,就不能根据学生的差异寻找到适合他们的教育。要知道,一个好的老师总能通过表象看到学生内在的差异性,通过寻找到适合的方法来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

  2. 生态里每一个物种都是自组织的,在一个原始树林里,没有园丁的存在,没人为它们施肥,没人看护它们,而它们似乎总能按自己的方式成长。我们一提生态,就会想到“纯天然”之类的词语,就意味着外界对它们的干预很少。可是,自组织的前提是给予适合的环境,而什么环境是适合的?这也是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的。比如说,如果不研究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规律,你怎么知道把什么时间还给学生才是适合的?一堂课的节律,一天的节律,一周的节律,一个学期的节律,快与慢,动与静,张与弛,疏与密,起与伏,都得有度,才是艺术,才有美感,哪可以一个慢字了结?如果不研究,一味快或者慢,都只能继续低效。同样,如果没有研究过光线对学习的影响,又怎能创设适合他们学习的空间?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不是想当然的教育行为,而是科学的行为。

  3. 生态的永远不变的法则就是物竞天择。你也不能因为强调了课堂合作而破坏了课堂竞争的氛围,因为一个物种的进化,其动力机制就来自于强大的生存欲念,也就是说,在教育生态中是不能没有竞争的,而有时竞争就是激烈的、快的,而不是悠闲的。否则不是在破坏生态吗?

  现在很多人都在说教育要回归,可是回到哪里?不是回到过去,而应该是回到教育的规律上去。回归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否则最老套的教育反倒可能摇身一变,成为现代教育了,那岂不差矣!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