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 李延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读了417期《中国教师报·民办教育周刊》上《民办教育创业者的终极追问》一文,深有感触,民办教育发展正处在一个深度转型期,面对迎面而来的机遇和挑战,民办教育要突破,必须要正视自己,民办教育举办人必须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笔者认为——

  民办教育的举办者要真正成为教育事业的积极推动者。

  即使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但举办者需要回笼成本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教育人投资办教育,其资金大多通过借贷方式筹措而来,因此,资金回笼更是迫不及待。所以,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的最大不同,就是既要追求培养人的社会效益,获取社会价值,还要求得成本回笼和维持学校教育教学正常运转的少量经济收入。如何正确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摆在民办教育举办者面前的首要问题。

  如果把民办教育当成一种事业,那就把培养人的目标、追求社会价值放在了首位,举办者就会将全部精力投入教育,并尽可能地物尽其用,人尽其力,在有限的财力范围内争取教育质量的最优化。这种培养人才、为民造福的事业境界会使得学校充满活力和后劲儿,从而确保了生源,保证了资金。如果把民办学校当成一个企业来看待,那就势必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进而举办者就会尽可能地挤占、挪用、削减教育教学经费,而获取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种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的企业思想终将导致学校无果而终。

  民办教育的举办者要真正成为教育法规法令的忠实践行者。

  实实在在地讲,我们国家从宏观政策上非常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但在地方政策的执行上存在着显著的区域差异,相当一部分地方的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学校的关心不够,监管不力,使得一些民办学校和民办教育机构或不知、或无视国家相关教育法规法令,或打擦边球。例如,未能开足开全课程,掏钱买优质生源,高价互挖师资,中高考成绩作假,夸大宣传,恶意操作,不正当竞争,等等。

  民办教育的举办者要真正成为教育教学规律的虔诚遵循者。

  近几年,国家为公办学校足额拨款,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发放扶贫款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公办学校不再因为经费不足而制约其发展,从而能静下心来搞教育,促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老百姓能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免费、优质的公办学校去读书是他们的期望和首选,这为民办学校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导致了民办学校以考试成绩的高低求生存,而不遵守教育教学规律现象的发生。随意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加班加点,实行所谓的军事化全封闭管理,等等。这些不尊重人之本性的管理,使学生失去了灵性,大批量地生产出了高分低能的学生。

  民办教育的举办者要真正成为教育先进思想的勇敢探索者。

  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卓玉先生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传统的课堂使知识脱离了知识的产生过程,使知识失去了知识的应用价值,老师成了死教知识的机器,学生成了盛装知识的容器,使师生共同失去了快乐、幸福和创造力。可这些家长中的大部分还是愿意甚至想方设法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去读书学习。为什么?因为尽管他们嫌这些学校抓得严、抓得紧,但毕竟这样的学校能使自己的孩子考出好分数。他们何尝不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既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又能出好成绩的学校去学习。只是目前还找不到这样两全其美的学校。作为民办学校的举办者,要发挥其自主办学、政策灵活的特点,以此为突破口和切入点,闯出一条让每位学生通过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提高学分、提升能力之路,闯出一条为学生前途与未来负责、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负责之路。

  笔者曾经在所在城市的两所公办中学担任过副校长和校长之职,见证了这两所学校先后从最低谷一跃成为当地的名牌学校的发展过程。如果按已有的教学管理经验,沿用常规的教育教学模式,再打造一所名牌民办学校不会有很大问题。但我还是选择了课改,为什么?因为我想挑战自我,批判自我,颠覆陈旧的思维模式,破解民办学校生存之谜,为后一代人的健康成长负责。

  还有,就是民办学校师资的不稳定性决定了民办学校的师资水平远远比不上公办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公办学校的老师而言是轻车熟路,如果民办学校拿自己的弱项碰公办学校的强项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只有另类突起,方能绝处逢生、出奇制胜——课改。这也是民办学校的举办者要有超前意识、敢于创新的重要原因。

  虽然,在课改两年多的时间里,学校花费了太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碰到了很大的挫折和压力,但我们一路前行,终于迎来喜人成果:新的教学模式已经成型,从高效课堂到高效教育的转型逐步深入、升华。

  民办教育的举办者要真正成为当地教育的坚强促进者。

  有作用才能有地位,有地位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要充分利用自身自主办学的灵活性,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借鉴先进办学理念,创新教学过程,汲取创新成果,发挥自己的应有作用——为当地的教育服务,为当地的老百姓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从而支持学校工作,推广学校先进办学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使兄弟学校深感我们有其可学习、借鉴之处,从而融入其中,相互借道,搂抱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家长、社会的认可,确保生源、师资充实。也只有这样,民办教育才能在当地的教育领域占据一席之地,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

  (作者单位系山西省临汾市新立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