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学会“学习” ——专访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区委书记邓卓海 □ 本报记者 刘 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樊城区地处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市的中心城区,全区面积600平方公里,人口80万,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智慧之城”之美誉。

  就教育而言,樊城辖区内共55所学校,7万多学生,连续16年在襄阳市教育目标综合考评中蝉联榜首,每年均有上万名区外的学生慕名来樊城就读,“学在樊城”已成为这座城市全新的注脚。

  周刊继关注樊城2012年工作新计划,专栏推介“学城”建设之后,再度专访区委书记邓卓海,为读者解读樊城区“让城市学会学习”背后的思想力量。

  

  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受益也要让城市受益”

  中国教师报:樊城区2012年提出了“打造中国基础教育第一学城”的目标,这在全国尚属首例。怎么会想到为一座城市冠以“学习”的标志?

  邓卓海:我一直以为,强大的学习能力,才是一个个体、一座城市、一个社会真正保持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一座城市,经济发展的方式、社会发展的布局,都可以复制,都容易获取。但是,它的教育,它的文化,是很难急功近利地获取的。它的获得,需要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需要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需要一份经年累月的积淀!

  而且文化是永恒的,只有良好的教育和学习能力,才能承担好文化传承的大任!这也是我们提出打造一座学习之城的初衷!

  同时,樊城教育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具备了掀起第二次教育革命的能力。区委、区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把教育打造成樊城最响亮的名片,打造“学城”,让这座城市学会“学习”,就是这张名片最具份量的内涵!

  中国教师报:一座“学习之城”,您认为该具备哪些特征和气质?

  邓卓海:“学习之城”,应该有质量领先的教育水平,有总量丰富的教育资源,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成绩斐然并被广泛认同,有一大批有思想力、行动力的教育专家及众多特色鲜明的学校。

  “学城”还应有开放高效的学习方式,实施的教育改革能在较大范围内起引领和示范作用,并经常承办高端教育交流活动,是名副其实的区域教育高地。

  如果缺少这些核心标志,“学城”的“腰杆”就立不起来。

  其实,“学城”的概念,也不单是针对教育教育工作者的,它倡导的是全民学习的理念,学习型社会是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它对全社会都是一种引导、要求和律束。让城市以及这个城市居住的所有公民学会学习,既是一种追求,更是一种能力。

  首先,“学城”应该有重教尚学的浓郁氛围。党委、政府能将“科教兴区”、“人才强区”和教育优先的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各级党政干部树立带头学习的形象。能经常在书店、图书馆等学习场所碰到熟悉的同事,是最令人期待的。

  我还希望社区居民能形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大多数社会成员具有较强的学习力,并把学习看作是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初步形成学习型社会,共同创造和维护城市的文明。

  最后,全社会能普遍具有“大教育观”,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其产生的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教育系统内部,更能有效助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当然,建立一座“学习之城”,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但是,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举,也是一项造福子孙万代的民生工程。

  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让学生受益,还要让城市受益。樊城跟过去比,跟周边比,无疑是教育大区、教育强区。但要放在全国和世界的范围内来说,还比较落后。今天,我们提出这个目标,就是对全体樊城教育人的勉励和鞭策!

  “过去靠年头,现在靠念头”

  中国教师报:您有一句话,在樊城的党员干部中特别流行,说的是搞好一项工作,过去靠年头,现在靠念头。这句话,体现在教育工作者身上,该怎么理解?

  邓卓海:这句话是我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当时是谈经济工作,但对教育的发展来说,内涵是一样的。

  一个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过去靠的是“年头”,即传统的继承、经验的积累;而现在靠的是“念头”,即开阔的视野、观念的转变和创新的精神。我们常说思路决定出路,就是这个意思。

  现在对教育的要求是什么?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第四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而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在全社会更新人才培养的观念。现在很多的知识信息,通过网络、媒体资讯,随时都能找到,不需要把大脑当成一个U盘来开发。况且,现在知识、技能等更新非常快,今天学习的知识,明天或许已经被淘汰了。面对这样一个信息时代,终身学习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目标,已经到了非变革不可的时候!

  中国教师报:那对于樊城教育来说,未来发展要“动”什么样的“念头”?

  邓卓海:教育要主动引领经济社会的发展,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是引领,不是适应,不是盲从。现在,襄阳市委、市政府对樊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辐射带动力强的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这也是樊城未来五年发展的“一号工程”。那么,教育在这个“一号工程”中应该怎样定位?

  前段时间,湖北省教育厅和襄阳市签订了关于把襄阳建设成为鄂豫陕渝区域教育中心的战略发展备忘录。我以为,这是樊城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机遇。因为樊城历来是襄阳市教育发展的排头兵,现在,这个排头兵重新面临了历史的机遇和挑战,必须要做区域教育中心的领头羊!如果每个教育工作者能把自己的教育使命定位到这个高度,心中有这个念想,他的使命感、责任感就会油然而生,他的工作就会变得尤其有意义、有价值!

  中国教师报:您对樊城教育人提出了怎样更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呢?

  邓卓海:其实,樊城的教育工作者已经在用行动解读这个“念头”了。两年前,樊城提出了以“成长成才教育”为核心内容的素质教育,要求彻底摒弃那种以牺牲师生身心健康为代价,以单纯获取分数为目的的应试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全面发展、和谐发展。

  发展到今天,樊城正在全面实施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改革。我感觉到,樊城教育改革的步伐特别快,教育观念的转型也很快。我曾到学校去听过课,我看到,现在的课堂,学生学得很主动很活跃,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学校成为学生自己可以参与、展示的场所。我很欣慰,我们的教育人,真正做到了区委倡导的“5S”工作法,即标准要高(high standards),速度要快(fast speed),服务要优(quality servce),支持要强(strong support),环境要好(good surroundings)。

  我特别希望,樊城的教育人,围绕着名副其实的教育强区来做好文章,潜心探索出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在全国具备引领性和示范性的“樊城教育模式”;营造出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符合课改精神的“樊城校园文化特色”;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学习型、科研型、专家型”的校长队伍、名师队伍。真正实现“学生快乐成长,教师工作幸福,学校特色鲜明”的美好教育愿景,使樊城真正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第一学城”。

  “甘当教育发展的老保姆”

  中国教师报:您在全区的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过这样一句话,甘当教育发展的老保姆,此话怎讲?您又是如何做好这个“老保姆”的?

  邓卓海: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和樊城“两翼齐飞,一体发展”战略的实施,樊城将成为现代服务业日益繁荣、新型工业和特色农业协调发展、城市功能不断提升的魅力中心城区。而这一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教育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迫切需要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迫切需要教育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稳定。

  由此可见,教育在我们城市发展这一盘大棋局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我提了一个要“甘当教育发展的老保姆”的观点。老保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贴心,意味着忠诚,意味着无微不至的服务,还有最重要的,意味着一份真情实意。

  具体到行动,我认为至少要做好五个模拟角色。

  一是当好财政部长。财政部长要解决教育发展需要的资金、资本、资源。要把对教育的投入作为财政的第一投入予以优先保障。2011年,区委区政府向社会公开承诺,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教育投入”等列为政府的八件实事之首,充分表明了区委、区政府对樊城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投入。2012年,我们还将按照“三个增长”的要求,进一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二是当好后勤部长。搞教学,校长、老师是行家;搞服务,党政领导就应该是“保姆”。一些经济学家说政府是企业的守更人,也就是企业的老保姆,既贴心,又认真,又放心。对教育,主政一方的党政领导同样要有这种思想。教学以内的事是教育部门的事,教学以外的事,只要党委、政府能做到的,党政领导就应该全力以赴地去帮助解决。比如,政府要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政府要考虑如何建立激励“优者从教”,保障“教者从优”的新机制……

  三是当好行管局长。在履行后勤部长职能的同时,更要当好行管局长,管好吃、喝、拉、撒、住、行,真正把党委政府对教育全方位的关心,体现得更加细致入微。比如,要建立健全党委政府定期议教制度、区四大家领导和区直部门单位对口联系扶持学校制度,在全区上下形成大办教育、办大教育的共识。重教的行动只有出现在政策里,付诸到行动上,坚持到习惯中,才能保证这项措施的长久,也才会最终保证樊城教育的良好环境和持续发展。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