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学业质量评价变“绿色” □ 特约观察员 唐 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11年11月,上海市出台了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综合评价体系——《上海市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试行)》。作为推动基础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它的出现,对于当前教育从过度注重学科知识成绩转向学生全面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将对上海市二期课改朝着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健康成长的方向迈进起到积极的作用。

  与当前国内教育领域内实施的诸多偏重学业成绩的质量标准相比,“绿色指标”体系的内涵更为广阔,构成更为合理,衡量更为科学。其突出的表现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体现综合性,如学生学业水平指数,既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衡量学生创新思维等高层次思维能力与学业成绩的均衡度,同时也衡量学生身心健康、品德行为等非智力因素;二是体现归因性,既衡量学生的学业水平,又衡量影响学生学业质量的各种因素,如学习自信心、学习动机、睡眠时间、作业时间等;三是体现社会性,不仅着眼于学生自身的因素,还考虑到师生关系、校长课程领导力、家庭经济社会背景等与学生学业质量的相关度;四是体现发展性,绿色指标中有一项进步指数,它反映了学生学业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包括学习动力进步指数、师生关系进步指数、学业负担进步指数等。

  “绿色指标”的最大意义在于,推翻了传统应试教育评价体系中一个根本性的标准,即“成绩即质量”。它提出了新的教育质量观和评价体系,它从整体的角度、发展的角度以及多元化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业提出了评价和衡量的内容与方法。这种整体的、发展的、多元的评价体系,是一项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工作,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当前上海教育实现均衡发展、推进内涵发展的迫切需要。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化和教育改革走向内涵发展,教育改革内涵的核心——评价体系的变革问题日益凸现。传统的应试教育,习惯于把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育质量、评价学校和教师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造成了教育质量观的误导,对教育改革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其中对教育质量观的片面理解和缺乏科学的质量评价标准,更是关键所在。由于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品质的多样性,教育要在人的发展和社会需求之间实现有效“对接”,必须追求基于多元标准、更加多元化、更加人本化的教育质量观,必须建立一套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发展的全面质量评价标准,以科学的“指挥棒”引导教育教学的深刻变革,从而为素质教育的纵深推进提供可靠保障。

  “绿色指标”所提出的质量观与质量评价标准,极大地解放了被传统应试教育思想与实践行为束缚多年的教育生产力,不仅解放了学生的学习力,也解放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力。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实践,将会因此而迸发出更大的活力与动力。正是基于对“绿色指标”所提出的新教育质量观与学业质量观的思考,我们才会开展对学法改革、教法改革的尝试与探索。以学定教、以生定法、师生相悦、共同成长的改革思想,正是基于“绿色指标”的具体体现。

  以学定教,以生定法,强调教师在教学上开展积极有效的探索,以促进学生的能力和发展为目标,而非成绩。这样使师生有了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开始投身到素质培养、学习能力与方法的研究中去,真正地实现教育发展的长远目标:育人以德、育人以能、育人以才,让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新课堂”,更多地赋予学生心灵深处的灵动与闪耀,而非禁锢思想的枷锁,这也是“绿色指标”所提出的初衷。

  其次,在学法、教法改革的新课堂中,通过以学定教,以生定法,教育教学实践的双方都到了趋于完美的状态,师生之间的关系自然就能达到互相悦纳,即师生相悦。这样的状态,正与“和谐”相契合,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也能够达到它最大的效益。

  最后,通过学法、教法改革的实践,师生最终要达到的“共同成长”目标,也正是我们在对绿色指标实施目标认知基础上的一种诠释。它以追求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共同发展为目标,这里的发展,不仅仅指成绩或分数,更多关注师生的身心发展、能力发展、思维发展、思想发展,以及最根本的人的发展——这才是教育追求的“绿色”。

  上海市在基础教育评价制度改革上的有益探索,值得更多的区域去学习和借鉴。当然,真正落实好这样的“绿色”评价制度,还需要教育人共同的努力。

  (作者系上海市奉贤区五四学校教师)

  

  背景链接

  “绿色指标”体系包含10个方面,分别为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学生学业负担指数、师生关系指数、教师教学方式指数、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指数、学生品德行为指数、身心健康指数、进步指数。

  其中,大部分指数又包含了若干方面,如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包括学生学业成绩的标准达成度、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指数以及学生学业成绩均衡度;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包括学习自信心、学习动机、学习压力、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进步指数包括学习动力进步指数、师生关系进步指数、学业负担进步指数等。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