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阳教育新征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接1版)

  李向阳、庹登军在各种大会、小会上说,这样才真正实现了人民教育由人民办、由教育部门办,华丽转身为由政府办。今后只要这样坚持,学校就有天大困难也能克服,也能保质保量按时建好。

  当然,他们也坦言,县委、县政府的压力就大了。“工作压力大,财政压力更大,全县可用财力仅十几个亿,但教育必须优先,为了保教育这一块,其他方面只好压,特别是‘三公’经费,我们县已连续3年是零增长了。”庹登军这样告诉记者。

  

  政府智慧:破解教育均衡难题

  

  “政府办教育”的落实,为桂阳教育发展创造了最好环境。连续3年,桂阳县在郴州市11个县市区中获教育目标管理一等奖。去年,桂阳县教育局在百余县直单位民主评议中,满意率名列第一。

  谈起这些成绩的取得,教育局长文潮,这位来自湘北的汉子总是说县里领导好,桂阳群众好,说到自己,就是一句话,“我是干事的,只是不偷懒罢了。”

  可桂阳县党政领导不是这么说的,他们对文潮、对教育局的工作赞誉有加,说教育局“会想事、会办事,有大智慧”。郴州市教育局局长周余武也说文潮和一班人对发展全县教育“情况准、思路清,措施有力”。

  通过4天的实地采访,通过与文潮及其他局领导一次又一次的交谈,记者也确实感受到了桂阳教育局的大智慧。如他们在“两会”上组织问卷调查一样的举措,在桂阳教育局就多得很。

  2008年,县人大代表陈德义、县政协委员赵小丽分别就加强少数民族乡教育工作提出了议案提案。文潮便率办公室和计财股同志约请这两位代表委员一起到杨柳、华山两个瑶族乡调查,与当地干部群众、校长、教师一起为瑶乡教育发展把脉。根据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根据实地调查的结果,他们梳理出3个主要问题:一是教师队伍不强,教师中本科生比例太少;由于过于偏远,教师不安心,盼调动的多。二是办学条件差距较大,功能教室不足,已有的功能教室使用率也不高。三是寄宿生生活设施仍有缺欠,学生食堂条件太差。

  针对上述3个主要问题,县教育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每年派几名本科毕业的新教师补充到这两个乡,如今这两个乡教师全部都有大学学历,其中本科生占一半左右,所有学科都有专业教师。为了鼓励老师们安心在瑶乡教学,还将瑶乡教师每人两级工资的山区补贴,提高到每年2000元。另外,当年还投入260多万元,给学校扩大了校园,新建了综合楼、学生食堂。

  凡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议案提案,包括省、市交办案,桂阳教育局都是这样认真办理的。所以每年“两会”期间,人大、政协分别作的议案提案工作报告都会表扬教育局,办理议案提案“最认真、最务实、效果最好”。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是桂阳县教育局工作的大思路,因为有这样的思路,教育局出了很多的好点子,有些点子可以记入桂阳教育史,甚至可以“影响一个时代”。

  譬如将宝峰子校收归县直属管理,改名为“桂阳县第九中学”;将城郊乡东风中学收归县直属管理,改名为“桂阳县东风中学”。对九中仅近两年就投入1600万元,几乎重建。这两所中学收归县直属管理后,参加了城区统一划片招生,两所中学比原先增加了2000个学位。就因为教育局提出的这个金点子,加上新建的蒙泉中学,桂阳县城区初中招生不但消除了“大班额”,还基本消除了“择校”现象。

  还有蔡伦中学,其地处城中心,再扩大校园很困难,作为中学容量有限,而城区中心小学资源较少,为此,教育局将蔡伦中学现校园(42.3亩)整体办一所新小学,在城北征地112亩新建龙潭中学,原蔡伦中学整体并入龙潭中学。这样一来由“两难”便成了“两利”,不仅利于城中心区小学生上学,也利于初中扩大办学规模。

  “其实,我们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发展农村教育上。由于大多数青壮年都到县城或外地打工、经商,农村空心化愈发严重,学校也大有日渐萧条之势。二元结构的历史问题尚未解决,又碰上了‘三化’之后的新问题,我们忧虑农村教育的前途何在?我是农大毕业生,大学毕业后又长期在农村乡镇工作,心里有很深的农村情结,总想现代化农村应该是田园牧歌之地,农村学校应如颗颗明珠点缀其间。”文潮这样对记者说。

  正因为如此,桂阳利用全省合格学校建设和校园安全工程建设的机遇,近3年投入2.7亿元,上大小项目196个,创建了51所合格学校。如今农村中学、九年制学校和乡镇中心小学,普遍都有宏伟的校舍和比较完善的设施。

  特别体现教育局一班人农村教育情结的是桂阳县村小建设。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很多地方村小学都很少了,即使有,也称之为教学点,不少被边缘化了。在桂阳,近3年布局调整仅撤并了180所村小,但至今全县仍然有270所村小。村小还有9951名学生和1127名教师,分别占全县学生总数的9.9%和教师总数的18%。桂阳县是个大山区,农村普遍地广人稀,留下这么多小学,原因就在于他们从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村小学是难点和重点。2009年、2010年两年,教育局决定并报县委、县政府同意为“村小建设年”。教育局一班人,到每所村小走了一遍,一所一所学校地提出了加强建设方案。

  村小学多数有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办学规模小、办学条件不完善、统一管理难等问题。2009年初,文潮就这些问题到多个乡镇调查。在太和乡,他到了砂坪、地界、潭沙等村小,发现这些村小虽然有的只有一两名教师,就是规模稍大一点的,也只有四五名教师,但教师普遍坚持在校食宿,还坚持集体办公,他十分感动。这个乡注重校村合作,乡里、村里对学校工作都很支持,中心小学还在绩效工资、交通费补助费方面给予优惠。乡中心小学选择一名政治、业务素质高、身体好的副校长专管村小,每周到几所村小巡视听课,全乡村级小学实行“四统一”(统一规范常规标准、统一规范教师考勤考核、统一规范作息时间、统一规范校务日志)的管理办法。

  在教育局的推动下,太和乡村小的管理办法在全县得到了推广。记者在团结、正和、樟市、敖泉、仁义等乡镇采访都感受到了这一点。团结乡有9所村小,在村小任教的教师有17名,乡中心小学明确规定在村小工作的教师,每学期绩效工资比全乡教师平均增加500元、600元两个档次,交通费按300~600元4个档次发,另外还补助水电费。竹中村小学教师李金忠家在相邻的乡镇,因为有这些优惠,一直坚持住校工作。

  现在的桂阳,在义务教育阶段,城区学校基本解决大班额问题,基本杜绝了“择校”现象,农村学校的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都维持在国家标准之上,优秀率年年攀升。难怪老百姓要把最满意的票投给教育局。

  

  教师奉献:

  让桂阳教育成为人民幸福的源泉

  

  4天的采访,记者天天沉浸在感动中,不但被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的远见卓识感动,更被城乡那些普通教师所感动,是他们的爱,他们的奉献成就了今天的桂阳教育,是他们博大的心胸让记者对他们肃然起敬。

  3月的一天,不到9点,采访车停到了仁义乡中学大门外。一个800多人的乡中学,真正是鸦雀无声,寻校长未果,原来他上课去了。后来一问,3名校级领导、两位主教语文,一位主教英语。如侯付军,是主持工作的常务副校长,不但担负一个班的语文课,同时还兼上这个班的劳技课、读报课。侯校长还说,学校担任教导主任、后勤主任等职务的中层干部还担任了班主任。

  “争挑重担”是全校61名教工的共同特点。

  说到这里,侯付军、胡久剑、魏勇3位校领导几乎异口同声地推出了女教师秦丹华。他们说前不久,秦老师因病住院,医院规定她至少要休息两个月,可不到一个星期,她就回到了岗位。她说她放心不下学生。课间时我们见到了这位秦老师,她说:“我还是觉得与孩子们在一起心里更踏实些。父老乡亲把孩子们交给自己,就是把一家幸福的希望交给了自己。我们做教师的,不能辜负家长希望,要让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校成为他们家庭幸福的一个源泉。”校长们告诉记者,秦老师今年40岁了,孩子也在上初中,她把自己的孩子交给了孩子的奶奶,放在家乡上中学,自己却每天从早上6点半起到晚上8点40学生就寝时守着这54个孩子。

  在村小光路小学,我们见到了57岁的曾令文老师、58岁的曾令新老师、57岁的谢新龙老师。3个教师3个班,41名学生除12名学生不要接送外,其余学生近的三四里,远的八九里,全部要接送。不仅如此,为了解决孩子们的午餐、晚餐问题,3位教师每人每学期从自己工资中拿出500元,总共1500元请了一个人给师生煮饭吃。他们还自己在校园种了点青菜,保证每个学生每餐能吃到新鲜菜。

  曾令文老师说:“这么多年了,一天天我们就是这么过来的。学生的一点进步,家长相逢时的一张笑脸,就给了自己莫大的安慰。”

  在此前,桂阳县教师队伍中也曾有人受不了苦,遇到困难绕道走的。正和乡中心校的经历就很典型。在2008年前,正和的老师戏称自己的学校是“政不通、人不和”,老百姓说,学校里有支“轻骑队”,早上稀稀拉拉来,到了下午4点钟左右,整齐得很,像箭一样离校扬长而去。因为如此,最严重时全乡有近四分之一学生流失,都到周边乡镇找好学校去了。学校本身破破烂烂,还欠债几十万元。2008年,因六年级、九年级教学成绩分别排全县倒数第一和第二,而被县委书记李向阳在全县教育工作大会上点名批评。

  傅前进就是在这时临危受命的。他原为城郊乡东风中学副校长,通过公开竞聘成了校长,本来他可以不到正和,别人也劝他哪怕到城郊当副校长,也不能到正和这个地方来。但他来了,文潮笑言:“你是傅前进,不能后退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站得高才能跳得远 □ 胡 涛     下一篇: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