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课堂·教研方式如何改进用手机观课改变教研生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11-2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如何调动教师的研究兴趣?如何改进教师的教研方式?如何让教师更好地观课?也许,我们可以找到一种新的研究思路——“TIM协同教研”,以此来改变教师的教研现状。

    我们都知道,做研究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最重要的方式,然而调动教师的研究兴趣并非易事。当研究流于形式,不能直接帮助教师改善教育教学工作时,研究便无法深入进行,更不用说通过研究来改变教师的思维方式和心智模式了。

    其实,我们正处在一个有趣的时代——你可以一两顿不吃饭,也可以半天不喝水,但如果一个小时不让你用手机,是不是很不习惯?是的,一部手机、一个互联网,悄然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那么,如果我们用一部手机走进教师研究,会发生怎样奇妙的变化呢?

    先来看这样一次教研活动——

    观课环节,教师们被提示放下听课本,拿起手机走到学生中间,记录真实的学习过程。不一会儿,一位教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是记笔记,一个小组内4个学生的方式竟完全不同,比如A同学,只要有同学发言就会在书上做记号,只要有老师板书就会在本上抄下;B同学很少直接抄写老师的板书,但会在书本相关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思考;C同学的书上只有一些圈圈点点零零碎碎的线条;D同学将板书拆开,写在书中不同的地方……学生们的表现引起了这位教师的好奇,她很想知道究竟哪一种方式更利于学习?

    观课结束后,应主持人的要求,这位教师把观课时拍成的照片加上一段文字描述以及自己的思考和结论,发到由授课教师课前建好的TIM协同文档里。参与观课的共有10多位教师,每位教师都在这个协同文档里用“一张图片”+“一段描述”+“我的思考”以及“如果我来上”这样的模式,反馈他们观察到的学生学习状况。当大家在同一个协同文档里编辑、整理自己的反馈时,授课教师与其他所有观课教师都能同时看到。

    10多位教师的观察反馈整理完后,便形成了一本十多页的《课堂观察手册》。对于授课教师和观课教师来说,这是一笔丰厚的财富。而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更是引发了教师们深入研究的兴趣。许多教师接下来便在自己的班级也发起了这样的协同教研,邀请同事带着手机走进教室观察和记录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

    这一教研过程是一种新的研究思路,我们命名为“TIM协同教研”。

    什么是TIM协同教研?TIM是一个免费的在线协同办公平台,其鲜明的特点是多人可同时在线同一个文档里进行编辑和写作。而TIM协同教研,便是将手机上的TIM协同文档运用到教研过程中,打通线上线下、跨时空交互的一种研究方式。

    参与TIM协同教研的教师经历了以下过程:

    首先由授课教师建立一个TIM协同文档,参与观课的教师都进到同一个文档里并写下自己的名字。

    接下来上课时,观课教师拿着手机各自走进其中一个小组,基于授课教师的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将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拍摄下来。

    观课结束后进行现场整理——在协同文档里,每个人选取一个点,写下自己课堂上所观察到的现象并进行思考,内容包括:一张照片,关于照片的描述,关于这个现象的思考,“如果我来上”也就是观课教师的建议和想法。所有教师同时进行写作,授课教师同时看到大家的观点,看到大家帮助他所观察到的课堂上的真实情况。

    之后,围绕关注度高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并完善协同文档,线上协同交流与线下现场讨论相结合。

    最后,成果同步应运而生:一次教研一本成果,授课者形成《码教案》;积累一段时间,观课者便有了《课堂观察汇编》;学校可梳理《课堂的100个细节》。

    TIM协同教研的不同点

    1. 还原现场

    手机是最便捷的观察工具,它最重要的不同就是能够还原现场,拍下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用客观的案例说话。这样,一方面我们在后期议课时便有了依据,避免大家空对空地凭感觉说话;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真实的状态,从而可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 发挥同伴互助的力量

    以往的教研活动,大家在议课时用循环说、轮流说的方式,当时听一听想一想碰撞一下,会议结束后脑海里却留不下什么东西。TIM协同教研改变了这一现状,所有人在同一个文档里同时进行写作,随时可以看到同事的观点和想法,而且可以随时回看,同事的写作状态和修改状态也一目了然,这样就将同伴互助实现在同一时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阻隔。

    在同一时间内,所有人的思维都在同一个平台上呈现出来,大家互相阅读,互相借鉴,此时的交流是无声的,却是最有效的。

    3. 轻松实现专业引领

    以往教师做教研活动遇到的一个瓶颈可能就是专业引领——学校不可能每一次教研活动都能请来相关方面的专家,而让教师自己做研究,有一个困难就是大家的思维可能都在同一个水平面上无法提升。此时,教师最需要的就是有相关专家进行点拨提升。

    现在不同了,通过协同文档共同办公的思维,一部手机就可以实现专家点评提升的过程,因为相关专家可以跟教师们一起进入同一个协同文档。当教师在输入自己的观察和观点时,专家可以看到教师们所有的思考过程,能够随时随地对每位教师的内容进行点评,同时专家也可以写下自己的思考和点拨。这样,一线教师与相关专家很轻松地就实现了互联,不用受时间空间以及硬件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即便是专家当时没有时间,过后也可以随时随地翻阅文档并进行点评批注,教师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得到。

    4. 成果同步沉淀

    成果沉淀是教研过程结果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每一次教研活动都能够将教师的观察发现以及讨论出的策略方法记录下来,学期末便有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每上完一节课,授课教师只需要对此文档进行简单的排版,就整理成了一本书,这样一学期下来,每个教研组上过多少节研究课,便有多少本书留存下来。最重要的不是书的数量,而是书里面的内容——这都是真实的研究过程,是一线教师感触最深刻的观察和发现,对于授课教师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除此之外,当书累积到一定数量时,便可以从教研组或学校层面在这些案例中抽取有价值的信息整理成册,比如可以整理成《课堂的100个细节》或《学生究竟是怎样学习的》,等等。整理成册后,便成了教师的研究成果。

    TIM协同教研带来的冲击

    一次观课后,教师们生发了这样的感触:“学生没有走进镜头,如何成为真正的课堂主角”“看似坐在学生中间却盯着老师的一举一动,又如何聚焦细节获得真正的反思”。教师们为什么有如此感触?原来,在参与TIM协同教研的过程中,教师们有了许多之前完全没想到的发现——学生记笔记的方法竟然如此不一样;我们以为很简单的,学生根本没掌握;原来发言状态与学生成绩没有绝对的关联。

    这就是TIM协同教研的内核之一:观课一定是聚焦细节的,观察真实的学习过程。

    我们一直提倡教研要“由关注教师的教转移到关注学生的学”,但要真正落实并不容易。当我们带着手机进课堂,随时观察和拍摄记录下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这时才真正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向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再来反观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这样才是真实有依据的。研究是建立在真实的数据之上的,绝不是凭感觉。比如,当我们观察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标注,观察学生阅读的速度以及找出教师给的任务的答案,这个过程我们就可以反观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看起来基于目标教师设计了很充足的教学环节,但事实上我们通过观察其中一个小组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教师给的问题过大,学生抓不住;给的时间过少,学生还来不及阅读完整篇文章……这些问题只有走进学生中间,观察并记录他们的学习过程才能真实发现,否则观课就会走进一个误区。

    参加TIM协同教研,有教师说,TIM协同教研属“三无”产品:无压力——不会用语言表达,可以用文字输入;不会打字,可以语音;不要长篇大论,记录一个细节即可,交流方便快捷。无猜忌——议课不再凭空发挥、主观臆断,还原真实的学习过程,大家坦诚沟通。无添加——一边做教研,同时出成果,没有额外工作量。

    TIM教研解决了许多实质性问题:交流方便快捷,运用智能技术,教师觉得有意思,愿意做,解决了“被动参与”的问题;基于真实的过程,很客观,收获多,解决了“教研无用”的问题;成果同步沉淀,无额外工作量,有成果就有成就感,激发了教师的研究兴趣,解决了“不能持续研究”的问题。

    这便是TIM教研的内核之二,即“跨越时空的交互”。这样的交互体现在技术与思维、线上与线下、一线与专家、过程与成果之间的轻松转换,使研究变得容易起来、快捷起来、有效起来,解决当下教师研究的种种痛点。

    TIM协同教研是一种态度——教育者不是更应该拥抱时代,与时俱进吗?是一种贡献——从细节入手,帮教师找到教研的切入点,引领教师积累成果,获得成就感;更是一种管理智慧——贴合人性,尊重感受,发挥协同的力量,形成强大的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