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故事“淘理汇”上的舍与得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9-12-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走进辽宁省沈阳市和平一校教育集团四经街分校的校园,可见孩子们个个热情高涨、欢呼雀跃。他们迫不及待地把在家闲置的书籍、文化用品、玩具、自己的手工制作等罗列出来,期待为它们找个新主人。为了这次活动,同学们可谓八仙过海、各展其能。大家事先都做足了功课:首先走进市场进行商品价格调查,并与家长、老师商讨定出商品的意向价格,然后把各种商品整理分类。大家一起策划营销,设计商铺、做宣传,个个忙得不亦乐乎……

    这是学校近年来开发的最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淘理汇”。淘,就是淘宝换物;理,就是理财理物;汇,就是凝聚汇集,其设计特色就是把淘宝、理财、交流三大主题融为一体。从2012年至今该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深受学生欢迎。在活动中,学生们将家中闲置的学习生活用品折价兑换为相应的成长币,学校将这些闲置物品进行展卖,学生再通过手中的成长币换取需要的物品。

    校长马澜说,“淘理汇”的设计初衷不仅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理财观,更希望学生通过成长币、货币交换的方式树立良好的价值观,懂得“舍与得”的人生意义。7年来,通过“淘理汇”活动,学校积累了丰富的课程经验,让学生树立了物尽其用、科学理财、合作共赢的意识,养成了勤俭节约、自我管理、交流沟通的习惯。

    黄哲是学校三年级一位班主任,她的学生已经参加了三届“淘理汇”活动,对于活动的流程有充足的实践经验。但如何通过课程实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黄哲一直思考的问题。

    瞧,这时的教学楼里已是一片繁忙热闹的景象,欢笑声、叫卖声不绝于耳;学生、老师、服务员、收银员、营销员各司其职,欢乐洋溢着整个校园。活动结束,学生们回到教室竞相展示刚购买的“宝贝”。这时黄哲眼看六路、耳听八方,不断收集各类“重要”信息。她先请学生们说说这次活动的收获,或者说说有意思的事,作为写日记的素材。

    学生心萍乐呵呵地说:“老师,我给你出道题吧!我刚才用2元钱买了一本书,回来后10元钱卖给了小丫,老师,你说我赚了多少钱?”

    黄哲问她:“你买的书你喜欢吗?”

    “当然喜欢!”

    “那为什么还要卖给小丫呢?”

    “这本书2元钱,我觉得合适,可是小丫愿意给我10元钱,我可以用这10元钱买我更喜欢的书啊!”

    孩子们纷纷讲出了这次活动的收获和趣事。在分享的过程中,他们有交流也有辩论。

    最后,班长璐璐说:“老师,这次‘淘理汇’的金额我统计出来了,一共699元!”

    于是,学生们开始讨论这笔钱应该怎么办。有的说大家平分了吧,有的说留到夏天买雪糕吧,有的说我们一起出去吃一顿吧!这时,黄哲把去年班级与朝阳山区孩子“结对子”的图片拿了出来,问:还有更好的办法吗?刚刚还热火朝天的讨论戛然而止,孩子们开始了新的思考……

    心萍站了起来:“老师,我刚才挣的10元钱不买书了,给那两个小朋友吧!”学生们纷纷表示,他们愿意把这笔钱给山区的小朋友。这时,天天却低下了头,依依不舍地抚摸着刚买的“宝贝”。良久,他站了起来:“老师,我们把今天买来的宝贝也给他们行吗?”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可爱的小脸,一双双清澈的眼睛,黄哲的眼睛有些湿润……

    一门课程、一场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体验中理解“舍与得”的意义,明白金钱如何正确使用,以及怎样回报社会、关心他人——这样精彩的课程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淘理汇”让孩子们在课程中淘宝、理财、开阔眼界,增长智商、财商、情商,不断拓展着教育的长度、宽度和高度。

    (作者单位系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和平教育》杂志编辑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