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心而写,“再活一次” ——“四棵柳”读书沙龙精彩观点摘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心成长沙龙是由《中国教师报·教师生活周刊》创意发起的一个公益性学术交流组织。其活动方式可以是以学校为单位的教师读书沙龙,可以是区域范围内的主题研讨会,还可以是校长、教师的科研成果研讨会……其活动形式是专题讲座+深度研讨+自由对话。每期沙龙的精彩内容都将及时在本刊呈现。

  欢迎有教育思想、有教育情怀、有变革行动的校长及教师积极参与,也欢迎各地教研、师训等相关部门及学校承办。

  联系电话:010—82296735

  联系邮箱:jsshzk@126.com

  “四棵柳”读书沙龙核心成员:薛志芳 薛小胖 薛海波 王志芳 刘爱民

  近日,河南省修武县第二中学“四棵柳”读书沙龙举行了题阅读研讨活动,围绕娜塔莉·戈德堡(美)《再活一次》一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现将部分沙龙成员的精彩观点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顺心而写  让教师享受写作

  薛志芳:写作,让我体会到了旁人无法体验的乐趣和满足,我也因此比别人多了一个与外界自由交流的媒介。《再活一次》让我的写作又提升了一个层次,似乎进入了一种随心所欲的境地。按照娜塔莉的要求、提示和指导,我顺着自己的思考、感触、体验和觉悟去书写,书写内心最深处、最隐秘的东西,随心找一处空间,随便拿来一个本子,随手翻开一页,随意把它写满……于是,我的笔下不再艰涩,我的思维没有堵塞,写作和我恍惚进入了一种“化境”。借助写作,我整个的身心在与世界、与自然、与宇宙天地融合着、交流着、释放着、呈现着、呼吸着……写作,真的很快乐!娜塔莉于我,功德无量!

  薛小胖:《再活一次》是教导创意写作的经典之作。此书最成功之处便是让人油然而生思考,而后将之写下,并使其言之有理。于是,我依照娜塔莉·戈德堡在书中的写法,参考她所提供的题目,遵从自我,朝向内心。“写在当下”,用自己喜欢的笔不停地写下去……于是,内心一片清明,愈写愈顺畅,心、笔、人、情合为一体,忘却尘世,尽享写作的世外桃源。只顺应内心的召唤,单纯地在文字中行走,尽情体验写作的快乐与幸福。《再活一次》让我们欣赏到了写作的别样风情。写作真的可以调心。

  薛海波:一直以来,我都在用“两支笔”写作,“一支”是为自己,信手涂鸦,神游八方,文思泉涌,不追求技巧,情思自然而然地在笔端流淌,那种感觉很是酣畅淋漓。当我用“另一支笔”为他人甚至是为工作而写作的时候,冥思苦想,咬文嚼字,苦不堪言。

  这“两支笔”纠缠不清,是我不够真诚、不够阳光吗?读了《再活一次》之后,我明白了,不是我不真诚不阳光,而是我的心灵不够开放,还不能容纳一个更大的世界。我认识到,自己看待世界的视角比较小,对周围、对生活、对现实、对写作,我总喜欢进行精细的选择,而这样“挑食”的结果让我忽视了所有事物间的密切关联,导致我对事物、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敏感、清晰和深刻。《再活一次》不仅让我明白了“两支笔”可以完全融合,而且让我懂得如何改善——胸怀世界,随性而写。从这一点来说,《再活一次》更是一本教人做人的书。

  用360度的心灵容纳世界,用360度的眼光看待现实,世界就在我中间了。

  王志芳:《再活一次》这本书是薛书记推荐给我阅读的。正如她所言,我打开就欲罢不能。这半年多,读的书不少,做的事也不少,本想把自己的阅读心得和经历体验写下来。不知为什么,就是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娜塔莉在引言中写道:“我决心开始写我知道的事,开始相信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不去顾盼自己身外的事物。我已经不是小学生了,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我提笔写起我的家人,因为没有人会指责我说得不对,在这世上,在最了解的人就是他们。”我眼睛一亮,何不尝试一下呢?

  从此,每天晚饭后,我都会坐在电脑旁,敲打着键盘,写我的学生,写每天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顺心而写,想起谁写谁,想起哪件事就写哪件事。不知不觉,思路越写越宽,文字越写越流畅,真是不可思议!《再活一次》这本书真神奇!

  刘爱民:像许多人一样,初入写作之门的我经常会遇到许多困扰,如:有时候自己的思绪就像潮水一样,却不知从何下笔,总想着用一些什么样的词藻、什么样的语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最终却越来越糟。

  看了《再活一次》,我豁然开朗:原来写作可以如此散漫与自由。在书中,作者说:“写作只要用心,真的写在当下,那么写出的东西便是完整的,不必驱使自己去操控那些文字,好让它们看起来优美一点,或者呈现出我们想要它们呈现的样子:完美、快活、完全没有问题,这是赤裸裸的写作,是一个机会,让我们得以审视自己,显露自己的真实面貌。”看过之后,我不再有心理负担,每次书写,都会按照自己的思路、想法,用最朴实的语言书写着最平凡的事情,写起来果然得心应手多了。

  读过这本书,我习得了很多练习写作的妙招,如:在写作时“尽量不要对自己有所期许”。“不要强求任何逻辑形式,它没有特定的走向,只与当下整个的你息息相关。”“你必须给自己空间,没有目的,痛快地写。”这些话让我受益匪浅,并努力践行:在练习书写的笔记本里留下一页,一想到什么便赶快记在下来,不管什么都行,下一回当你坐下来准备写作时,便可以从表上随便抓个题目来写,免得不知道写什么为好。

  以往,写作的时候总是不太自信,不想再继续写下去,这本书坚定了我写下去的决心。因为它写道:“写得好不好都没有关系,继续写下去就行,会有别的东西出现。”“……持之以恒地练习,才华便会有所增长……能力就像地下水,无人拥有这水,然而你可以汲取,只要你努力,它终将归你所用。”运用着这样的方法,顺心而写,写作真的是件挺快乐的事情!

  顺心而教  让孩子们的作文美丽起来

  薛志芳:学生们的写作水平之所以难以提高,我们的作文教学之所以不受广大学生欢迎,原因很多。但是,我以为,不得其法,未悟其道,应该是根本。如果我们仅仅把作文当成技术活儿,那作文教学将永无出头之日,孩子们也将被陷入万劫不复的痛苦中。所以,我认为,娜塔莉·戈德堡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另辟蹊径,按照此书介绍的经验和套路,我们的作文教学将从天上回归人间,孩子们以手写心,作文会变得美丽起来,作文课会变得更加富于魅力。

  我一直是用“豁然洞开”、“柳暗花明”“茅塞顿开”等词语来形容我的读后感。娜塔莉在书中所说的,是有关“写作”的“大道”,是关于“作文”的“真经”,对我们的作文教学,对孩子们的写作训练大有裨益。真的,写作之道,其实无他,顺心而为,自然成文。

  薛小胖:现在,作文教学走入了一个误区,目的很纯粹,为应试得高分。于是,语文培养出来的不再是一个个高素养的人,而是一个个颇具“偷窃技巧”的“文贼”。词藻华丽,语段精美,排比成串,比喻成堆,开头、结尾呼应巧妙,中间起、承、转、合自然流畅,远观真乃“美人”矣。细品则情感苍白,呼喊无力,无一丝一毫真性情在其中,实乃“乞丐”一个。

  《再活一次》强调顺心而写。按照作者给出的方法顺心而教,自然能找回学生最原始的写作状态,激发学生最初的写作激情,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写作原来如此简单,写作原来如此美丽。

  王志芳:上周三的作文课,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采用了娜塔莉的作文训练法。“从‘我记得’写起,写很多细微的往事。如果陷入庞大的回忆里,就一直写下去,别管那段往事是发生在5秒钟以前,还是5年以前。如果僵在原处写不下去时,就重写一遍‘我记得’,然后继续写下去。”

  20分钟的自由写作结束后,我让学生数了数所写文章的字数,并在文后缀上自己这次写作的感受。

  我统计了一下,大多数学生写了七八百字,最多的一个学生写了1013个字。学生自己也觉得意外,没有想到会写这么多!这次作文,学生们告别了痛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原来写作也可以是不痛苦的。

  顺心而为  让我们的生命丰盈起来

  薛志芳:其实,我更愿意这样来表达自己的感悟或敬意:这是一本能够颠覆写作观念的书,是一本能够告诉我们如何书写生命的书,更是一本能够改变人的思维、心智乃至看待世界和生命角度的书。是的,当写作成为和吃饭穿衣一样自然和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当写作成为一种生命存在、价值体现和人生修炼的方式,写作于我们还有何难可言?生命岂不又多了一个通往宇宙自然人生的渠道?正如书的副标题所言,用写作来调心。

  所以,我可以肯定地说,我们读了此书之后再来看写作,写作便有可能让我们“再活一次”!

  薛小胖:一直怀着“既是教人如何写作的书,如何书名为《再活一次》”的疑问,读完了这本书。掩卷沉思:写作让我们再活一次,让我们的生活和生命丰盈起来了。别太过担忧安全与否的问题,一旦你开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内心深处终将获得很大的安全感。

  薛海波:都说写作是一种习惯,一种状态,我认为它首先是一种需要,表达的需要,生长的需要,情感的需要。当需要成为一种深度的渴望,心灵的最深处就会发出最强烈的召唤,我积极地听从与回应之。此时,写作帮助我成为了真正的自己,进入了与自我、与世界深刻共鸣的境界。《再活一次》印证并强化了我的这种感觉,并引领我始终处于这种美妙的存在之中。

  刘爱民:我们写作是因为我们热爱这个世界,写作其实就是在书写自己的生命故事。娜塔莉在《再活一次》书中写道:“如果你在写作时下笔坦诚,那么诚实的因子便会渗进你的生命之中。”“写作可以教导我们说实话的尊严,并让这份尊严从纸页延伸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所以,写作教会我们生活,同时生活也教会我们写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滦南师生课改新说     下一篇:征 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