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生成课堂”路线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2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人物小传

    李仁甫: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教师,曾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著有《课堂的风景与语文的边界》《你的语文课也可以这样灵动》等。

    ◎年度风采

    李仁甫曾写道:“课堂是长度,天天在延伸;科研是宽度,日日在拓展。”多年前,他总结提出“生成课堂”理念,注重课堂上旁逸斜出的风景,获得广泛好评。“功成名就”的李仁甫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他又将“多向度交流”“微博式作文”等新思路、新方法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

    ◎课改故事

    2019年教师节,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证书、奖章终于捧在手心,这一年对我来说无疑是收成年。当然,这一切与“生成课堂”密不可分。

    生成课堂实际上是“先学后教”的课堂,然而常常碰到两大棘手问题:先学——学生何以敢为人先?后教——教师何以纵横捭阖?多年来,我一直尝试解决这两大难题。如今我终于规划提炼出由“三点”和“一线”构成的较为简明的“生成课堂”路线图。

    “三点”是指主动性、源动力、互动场,它们分别是生成的种子、土壤和阳光;所谓“一线”,是指“助学术”,它是生成的雨露。具体来说,“主动性”是生成的内因,故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策略通常有四:建设规约文化、找回童心状态、营造课堂氛围、运用激励技巧。“源动力”是生成的基础,故教师要千方百计强化学生学习的源动力,使学生思维无限趋于“愤悱”状态,其策略通常有四:留痕式预学、层递式要求、间作式设计、跟踪式检查。“互动场”是生成的条件,故教师要竭尽全力搞活便于学生展示、交流的互动场,其策略通常有八(主体皆为学生):提问与探究、分享与交流、表态与辩论、朗读与议论、主持与讨论、讲课与讨论、批注与交流、观察与表达。

    “三点”中的每一“点”,都得贯穿“一线”——教师掌握火候而借力打力式的“助学术”。其策略通常有二:互联和聚焦。当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达不到足够的广度、深度和高度时,特别是当他们在思维层面发生“断裂”现象时,自然需要教师迅速链接相关资源,以发挥拓展、延伸、弥合等连接性作用(互联策略);当学生在思维层面发生“走失”现象时,更需要教师逐渐收拢,以发挥巩固、强化、纠错、完善等凝聚性作用(聚焦策略)。互联也好,聚焦也好,其难度在于:学生那边的学情是不断变化的,于是教师这边互联和聚焦的助学过程也充满无限变化。当然,充满变化的课堂并非不可预设,但必须更新预设方式,变“硬性预设”为“弹性预设”。

    不专制、自由、开放、充满弹性,这样的课堂就是我所倡导的“生成课堂”。我们要呼吁让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然而许多教师仍缺乏足够的耐心和应有的技巧,不能保证学生“把学习进行到底”——学生的话语被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考被不断代庖。我的“助学史”告诉我,学生受助的内需被教师发现,受助的机遇被教师逮住,方有精彩的生成;当学生的讨论、交流到达难以为继、难以突破的临界点时,其受助才“益”莫大焉。

    生成课堂的“三点一线”,使我与学生常常陶醉于“迷花倚石忽已暝”的体验中。2020年,我将重新出发,进一步完善“生成课堂”教学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