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报为媒 区域课改实现“三二五” □ 刘绍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前不久,我有幸参加了“第二届全国教育局长峰会”,收获颇丰。我将此次会议的特点总结为“以报为媒,区域课改实现‘三二五’”。

  中国教师报主导的区域课改呈现出“三越”。一是影响越来越广。“第二届全国教育局长峰会”参会省份达到了25个,比上届多10个;人数达到了500余人,比上届多了近200人。二是媒体关注度越来越高。与上届主要由省内、业内媒体参与报道不同,这届峰会主要由中央主流媒体,如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等对会议进行报道。三是推进力度越来越大。对参与课改的区域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并形成制度,构建以“绿色升学率”为价值追求的高中课改方阵作为抓手,来撬动高中阶段的课改。

  区域课改形成了“二百”局面,即“百花齐放、百舸争流”局面。尽管本届峰会表彰奖励了“十大区域课改样本”、“十大区域课改推动人物”等20个区域和30名区域教育主政者,但各具生命力的区域课改样本和模式远不止这些,形成评选表彰的机制为不断发掘和展示这样的成功经验和代表人物提供了可能。

  区域课改样本的“五度”共性。一是认识上的高度,正在践行的课改是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纲要》落实到课堂,是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是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落实到课堂;二是实施上的力度,区域课改样本地区都将人财物等资源向课改倾斜,坚决向阻碍课改的利益集团开刀且毫不妥协;三是拓展上的深度,发轫于课堂,但从课堂的教学延伸到了学校教育的所有领域;四是推进上的速度,从选点试验开始,做到了区域内的整体推进;五是思想上的厚度,在对教育规划纲要进行诠释的同时,对素质教育的手段、途径、方法、路径等进行了许多创新,形成了不少课改理论。

  作为区域教育的参与者和关注者,我想也提一点建议:

  以报为媒,开展结对。中国教师报对各样本区域的课改信息掌握是最多的,可以参照学习小组构建要素,在样本间牵线结对,或在区域内牵线结对,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区域为台,开设论坛。全国教育局长峰会两年一届,周期相对于课改推进速度来讲太长。可以省或地区为单位,组织百人左右,开展以学期或学年为周期的论坛活动,保障人人参与、个个交流、都有所获。

  (作者系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