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母语教育之源 □ 陆红兵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识字教学是小学阶段的重要任务,对拼拼、读读、写写、默默,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早已司空见惯。然而,当我们重新认识汉字,走近汉字,教学一定会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我们不妨一起温习一下特级教师薛法根的《卧薪尝胆》教学片段。课堂上,当学生将“奴仆”理解为当今的“保姆”时,薛老师没有一味地介绍“奴仆”的身份,没有生硬地比较两者处境的差异,而是画出了“奴”与“仆”的古文字,并对每一个部件进行了解读。讲“仆”时,他说,这个人腰弯得还要厉害(此前,已讲过“女”到“奴”的产生)。头上戴的是一种很重的刑具,手里拿着劳动工具,干体力活。这种人屁股后面还要插一根毛。与现在的“保姆”一样吗?如果你是这样的人,心里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学生恍然大悟,并对勾践的忍辱负重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汉字如一幅画,形象地呈现着它丰富的意蕴;汉字似一本书,生动地讲述着它真实的故事。薛老师正是利用汉字特有的文化魅力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学生的疑点,令人拍案叫绝,同时也引起我更多的思考。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因其悠久的历史与旺盛的生命力被喻为“万岁文字”。其实并不止于此,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的确,汉字的产生本身蕴含了大量的远古历史文化信息,每个字都附着远古时代人们的认识与理解。汉字发展的历史比中国古文献的历史长得多,从这个意义上讲,汉字本身所展示的文化已经超越了文献。甚至有人认为,汉字的全民性特点使其摆脱了文献的主观性,从而更加可靠、可信。因此,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说,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基、源头。

  既然如此,我们的汉字教学如果停留或等同于识字教学,仅仅是指导学生会读、会写,会用汉字这个工具去阅读文章,是远远不够的。汉字的文化内涵亟待我们去发掘、去还原、去展现。汉字教学毫无疑问地应该走向汉字教育。我们应该去揭开这座博物馆中的历史文化真相,去复活汉字中的中华文化基因。用汉字丰富的文化信息去开启母语教育之源,这才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与责任。

  然而,汉字的文化意蕴与价值并不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字面上的,特别是随着汉字的演变与简化,不少文化信息被削弱、遮蔽,甚至丢失,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去“说文解字”,才能让汉字发出自己的“声音”。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以文化观照汉字的视角,更要掌握“汉字学”的基本知识。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够真正做到游刃有余。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