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堂“流行病”诊治 □ 李世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使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观念逐步进入河北邯郸的课堂,许多教师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但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学校在新课堂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流行病”,其危害不容小觑。

  小组功能紊乱症

  临床表现:教师将所有的教学环节、教学任务全都交给小组去完成,教师倒无所事事。于是学生热热闹闹了一阵子后(其中发言的往往是少数人),各组代表开始展示,最后是教师统一大家认识了事。整节课上,小组既代替了个体的独立思考,又代替了老师的点拨指导。

  诊断及治疗: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独自解决不了的问题才有必要提交小组讨论,并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解决问题。合作学习以师生、生生之间共同交流探讨和研究为基础,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培养合作精神,促进自我反省。可是有些教师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合伙学习,只是前后左右同学之间临时组建学习小组,互相问答和讨论而已。表面上看小组学习和课堂讨论氛围浓厚,但实际上由于分组存在着随意性,分组有时不科学,加之部分教师上课似乎总离不开合作学习,学生动辄讨论,似乎只要讨论就能上好课,讨论的问题零碎、肤浅,价值不高,结果出现“跑龙套”现象。因此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明确思路,分工细致,责任到人,以一个合作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评价者的身份参与全过程,并且科学监控,使合作学习在一种流畅的严谨的氛围中进行,使合作学习成为学生求知的科学快捷的通道。

  导学案综合征

  临床表现:1. 以教案为中心制定导学案,上课不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完全依据自己准备好的预案进行教学。2. 导学案要么简单罗列知识点,要么一堆练习题。3. 导学案忽视个人差异要求每个人必须都按时完成。4. 导学案有发不收,有收不批,有批不评,有评不纠。

  诊断及治疗:新课堂提倡的是教师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根据自身的特点、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的价值,科学地设计课程目标,艺术地编制导学案。而“导学案综合征”让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动态过程消失了,学生只有机械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编制导学案时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编制。导学案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很快就能明白什么是重点,什么是难点,如何突破难点。要明确指导学生如何认知所学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预习。教师可根据不同的知识和要求采取不同的导学方式,让学生当堂分段完成导学案中“课堂导学”部分的内容,并适当做些方法、规律等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当堂反馈练习尽量在课上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出解答,这一方面既巩固所学,又使学生学有所用;另一方面,可让教师获得直接的反馈信息,为课后的教学、指导提供依据。课后提升部分的题目在编写时就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师可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巩固。同时教师要适时将导学案收回,仔细批改,对导学案上反映出的个性问题及课堂上未解决的共性问题,及时安排指导和讲解,并指导学生对导学案进行及时的消化、整理、补充和归纳。

  课堂虚假繁荣症

  临床表现:片面追求课堂热热闹闹的繁荣景象。一些活动没有明确的目标,也不管有无活动的必要,为活动而活动:课堂上学生一会儿表演,一会儿小组讨论,一会儿大组内交流。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师设计的活动或为装点门面,或为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能,或以新奇的形式取悦现场听课的教师……活动已经脱离文本和正常的教学内容,成为课堂教学的“游离成分”。

  诊断及治疗: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繁荣,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一堂课下来,学生常常是只记得搞笑的地方,对应该掌握的知识知之甚少,培养的能力一无所有。

  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作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算不上“主体”。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地、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还是潜心钻研、情动意发?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因此,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多少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表面的热闹可能损害教学的内在功能,失去教学的真正价值。因为这种热闹和热烈好像水面上的泡沫,学生并没做深入的思考,思维深处仍然是一潭死水,常是买椟还珠,舍本逐末。在这样的课堂上,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等神圣职责。也就是说活动中讲氛围不能走极端化,一定要注意活动的本质,既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动而有效。

  多媒体硬化症

  临床表现: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意图一步一步设计在课件中,学生跟着教师设计的问题一步一步走。为了避免操作失误,课件大多被设计成“顺序式”,即一按鼠标,课件按序播放。当学生的回答与课件不一致时,由于无法作针对性演示,教师只能轻描淡写,一带而过,或者干脆硬性拉回到自己原来的设计思路上来,整节课学生围着课件团团转。

  诊断及治疗: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正以其特有的优势走进课堂。多媒体在创设问题情境、把抽象性的知识具体形象化、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等方面有其他教学工具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多媒体也有劣势,它完全依赖于前期的教学准备,而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的统一,再高明的老师也无法完全预测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

  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要以学生为主体,多媒体的直观不能代替学生的逻辑思维,多媒体对知识的展示,不能代替学生自我语言的表述。在平常的教学实际中,如果投影、录音、录像能起到同样的作用,何不化繁为简呢?或者当小黑板、挂图、板图等传统教具也能起到相同作用的时候,又为什么弃而不用而偏要追求形式上的“现代”呢?只要多媒体的选用能促使学生从抑制状态向兴奋状态、从平静状态向活跃状态转化,从兴奋状态向理性认识升华,能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满足学习的欲望,那么这一堂课的教学就是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好运用,就是最有效的。

  (作者单位系河北省邯郸市荀子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