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学校的“单元整体课程”实验 □ 本报记者 康 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单元整体教学”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采取这种教学方式。但是,真正把“单元整体教学”上升成一种“课程”概念,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予以推行的学校还为数不多。本期,我们特别介绍山东德州跃华学校小学部的“单元整体课程”,它更强调学科的“整合”,从单篇教学走向单元教学,从以内容分析为主的阅读教学走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从只注重教科书走向注重阅读与实践,由重视教师作用走向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我们对教学有了更为新鲜、深入的思考。

  5月25日,山东德州跃华学校小学部“小学单元整体课程发布暨阅读课程实施高端论坛”拉开大幕。与会专家有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专职副主席朱永新,还有来自美国康州州立大学东亚学院院长海伦·阿巴迪诺博士,美国康州州立大学教授、阅读中心总监杰西·特纳博士,香港中国语文教育研究学会会长刘筱玲,台湾台东大学原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林文宝,等等。

  一个小学校举办的活动,为什么吸引了世界各地学者的目光,或许朱永新的话可以作为答案——“一个学校,能够把小学的整体课程开发出一个具体的体系,从目标到实施到评价,井井有条,更重要的是,整个的课程,无论是语文、数学、外语,都是建立在阅读的大背景下展开的,非常精彩,让人感动。”

  整合:让语文教学更高效

  早在2002年,山东德州跃华学校小学部就已经开始尝试对“单元整体教学”的尝试。其最初发轫于语文学科,起因就是语文学科的“低效”。语文老师不是不努力,备课备得辛苦,讲课讲得口干舌燥,但教学效益并不高。尤其当时已经是推行新课程改革的第二年,要求教师少讲,学生多学,但怎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怎么解决教师讲解占用学生学习时间的问题,很多教师有想法没做法,缺乏具体的策略。

  正在这时,一个学校“单元整组”教学设计的实验引起了现任跃华学校小学部校长李怀源的注意,当时还是德州跃华学校小学部教育科研主任的他,立即觉得“这应该能够解决学校的现实问题”。

  李怀源决定尝试“单元整组”。为了有更大的说服力,他自己先设计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我爱阅读”一组单元教学,然后带动其他教师参与进来。

  与此同时,这种实践和探索也在不断地丰富。2005年,李怀源接触到了“儿童阅读”这个概念,开始让儿童阅读与“单元整组”教学相结合。参加儿童阅读研讨活动,执教班级读书会,成为当时他最热衷的事情。

  在“单元整组教学”、儿童阅读的基础上,如何让语文走出课堂、走出书本、走进生活?李怀源又想起了“语文实践活动”。他要求语文教师每周结合教学进度,开展“识字剧场”、“手抄报比赛”、“谈天说地”、“快速作文”等听说读写活动。

  “学校的‘单元整组’教学,融合了‘儿童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教学就从只教课本走向了课外阅读和语文实践。当时,我对语文教学进行了三个三分之一的划分,确立了教科书教学、读整本书、语文实践活动各占三分之一的框架体系。”李怀源说。

  由此,跃华学校的“单元整体教学”初见规模。很显然,这种教学方式更强调“整体”的概念,从“整体”的角度关注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的联系,有比较明确的整体教学目标。把小学六年的语文教学看成一个整体,关注小学语文学习目标和每学期目标之间的关系。突出“语文能力系统”,把语文能力分成不同的层级,把课程目标分化到每个学期,在适当的阶段培养适当的能力。

  这种单元整体教学分为7个模块:预习,理解内容,领悟表达,口语与习作,读整本书,语文实践活动,检测。每个模块大概为2课时,基本用14个课时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包括“教科书教学”、“读整本书”、“语文实践活动”三部分。

  这7个模块都有具体的内容和目标。比如理解内容模块,一是理解内容,二是体会感情。低年级学生能够知道文章讲了什么。中年级学生不但要知道讲了什么,而且要对某些细节进行解释。高年级学生要知道讲了什么,能够对文字中的信息进行整合,通过推理论证得到问题的答案。

  “读整本书”是7个模块中的亮点和特色。书目的选择和教科书中的单元有密切的联系,有的是主题相似,有的是体裁相似,有的是内容相似,有的是阅读策略相似,从这些相似点入手寻求结合点,然后确定应该读哪本书。选好书以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自由阅读。低年级学生读整本书,由教师讲给学生听。中年级,教师先进行导读,激起读书兴趣,学生在阅读期待中阅读。高年级,让学生自由阅读,提出问题,自由阅读以后,进行读书交流。

  最后一项内容是语文实践活动。比如,在上完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童话单元,阅读讨论《木偶奇遇记》一书,安排“编写剧本”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编写剧本,分小组设计表演,学生再通过表演加深对剧本的理解,边排练边修改。最后,在全班进行表演。

  每个年段,在7个模块中的操作重点不同。无论7个模块怎样设置,都服从于单元的总体目标。整个过程都试图把学生放在学习者的位置上,让他们经历学习的过程,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有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最后,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目标。

  教师:看到教学的下一个200英尺

  从单篇教学到“单元整组教学”,再到“单元整体教学”,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跨越,但也引起了一些争议。许多教师认为,这么短的时间完成教科书一个单元几篇课文的学习,会不会太“粗糙”了,忽略掉很多知识点,但如果太细致又会耽误教学进度。

  “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课堂教学内容的细致化与课时并无矛盾,重点是教师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教,学生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学。”孟祥芹老师说。

  如何让“教”更有效,无疑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外人看来,跃华学校的老师不好当。

  “这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比如在备课时,就要有全局意识,改变过去一课一备的习惯,至少要备好一个单元,只有我们对单元的重点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把训练重点放到每一课中分散训练,加以突破。”李双老师说。

  在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们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完成一个单元几篇课文的学习。为此,学校的老师不停地摸索,甚至可以说是在挫折中反思和成长。

  “过去,我们在单元整体教学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一带三’,一篇课文精讲,习得方法,另外3篇或4篇课文自学、汇报、交流,这样实践了几年,总感觉没有很大突破。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整合的‘点’,没有抓住单元的‘共同点’。”孟祥芹老师说。

  不仅如此,在孟祥芹看来,即便抓住了整合的“点”,但如果没有进一步细致分析,还是会导致学生的讨论泛化,不够深入,无法真正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语文老师要能够深入地挖掘教材,打通教材,找到单元整合的共同点与细致点,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学习几篇甚至更多文章的难题。”

  而石秀红老师的建议则是以学生为突破口。“不同的单元,整合的点也不一样,这种情况下,探究式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每节课中,学生对整合的点进行探究,也许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也许老师只是一个主持人的角色,但是探究的主体是学生,只有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突破语文学习由点到面的难题。”

  10年的探索下来,教师的“课堂意识”、“课程意识”不断增强。

  “以前,我对教学目标从来不研究,这不是最简单的事吗?直接搬到教学设计上来好了。”但一次教学改变了范伟燕的看法。那次她执教的是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的《四季》,教学目标是认字识词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但40分钟的课,范伟燕仅认字识词就花了30分钟,更别说有感情的朗读。

  这样的“错误”,现在的范伟燕显然不会再犯,“课堂,是一名教师成长的土壤,感谢一次次阅读,感谢一次次评课,感谢一次次反思……”她说。

  教师的成长,李怀源看在眼里,因为他也处于同样的过程之中。“以课程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条非常好的道路,教师在参与课程建设的同时,能够思考清楚很多关于教学的问题。”

  他经常给老师们推荐《吸引力法则》中的一句话,“因为你只需要看到前面的200英尺,生活就是这样在我们面前展开,只要我们相信,下一个200英尺还会展现在我们眼前,然后又一个200英尺接着展现,你的生活会一直这样展现下去,它最终把你带到你的目的地。不管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因为你想。”

  事实上,快速成长的教师们已经引起了多方关注。“外校的人总在打听我们近期又在做什么,大家都知道,跃华的改革一直走在前头。”一位老师不无得意地说。

  课程:必须走融合之路

  “单元整体教学”的模型日趋完整,但李怀源的“野心”很大,自2010年起,跃华学校小学部开始把“单元整体教学”运用到其他学科,“单元整体课程”的想法开始酝酿产生。

  语文变了,其他学科也要跟着变。

  “课程就像是房屋的框架体系,教什么都在这个框架里,如果框架不变,或者仅仅一门学科变了,还是没有用。”李怀源说。

  但问题接踵而至,数学不像语文,其知识是螺旋式上升的,怎么整合?阅读怎么进入到数学、英语乃至体育这些课程里?其他学科的语文实践活动怎么开展?

  无数个问题抛向李怀源,甚至有的体育老师说:“多少年都不读书了,看着有字儿的东西就头晕,体育还要读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