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均衡:三河教育新名片 □ 曹建中 魏剑刚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1970-01-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12年4月底,“第二届全国教育局长峰会”在郑州隆重召开,参会局长、涉及省(市、自治区)、媒体关注度等,相比首届局长峰会均有大幅增长,本报亦在会议前后用超过10个版的篇幅,多角度、全方位地呈现了会议的精彩内容与取得的可喜成果。时隔一个半月,6月14日~15日,“区域课改‘途径与方法’展示会”将在河北省三河市召开。这一次,是在“第二届全国教育局长峰会”的基础上,一次更加“专业”、“深入”的区域课改研讨与展示。因此,此次会议更注重成效,在规模上也相对有所控制。

  从郑州到三河,虽然同样是“区域课改样本”,但它们的课改行动和均衡追求各有特色。在“区域课改‘途径与方法’展示会”即将召开之际,本周刊特别向广大读者呈现河北三河教育人的教育思考,同时奉上“三河教育赋”。

  4月27日,我们有幸参加了“第二届全国教育局长峰会”,在郑州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界同仁就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反观河北省三河市的课堂教学改革,各学校并非齐头并进,一些学校仍是重“说”轻“做”。作为有信仰、有梦想的教育人,我们应更多地思考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与方法,以通过我们的努力改变区域教育生态,推动区域教育均衡。

  近10年来,三河市教育最可喜的成绩就是基本实现了城乡教育在办学条件、教师配备、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初步打造了高位优质的15年教育体系,可以说,“和谐均衡”已成为三河教育的一张名片。在课堂教学改革方面,经过近3年的努力,形成了具有三河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涌现出冶金中学、皇庄小学等一批课改名校。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是一种追求、一种理想、一种境界,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长期的、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高水平的区域教育均衡应当从条件性均衡过渡到内涵式均衡;应当是“各得其所”,特色发展;应当是“软实力”的有效提升;应当是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升级与优化,不断缩小学校之间的办学差距,实现课堂均衡、质量均衡。

  当前,区域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水平不均衡的原因主要有3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来自政策,由于课改前期通过“树立典型,以点带面”的策略推进,使得示范校发展水平较高,非示范校相对滞后。第二个方面来自学校领导,首先是学校领导的理解力不均衡,有的理解透彻一点,有的理解还不到位;其次是执行力不均衡,对一些概念、模式,有的能够跟实践直接对接,自主地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有的则抱着“等、靠、要”的心态,主动性、创造性不强。第三个方面来自社会,一些家长担心课堂教学改革会影响孩子的考试成绩,担心学校的管理跟不上影响孩子的发展,对课改态度冷漠。

  基于以上分析,根据区域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的要求,三河市教育局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路。一是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向相对滞后学校倾斜,专门派遣教研员加大对后进校的支持力度;对提升速度快的学校给予物质奖励,对长期滞后的学校限期整改,定期评估。二是积极探索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合作办学制度,实现“对口式帮扶、片块式发展、捆绑式评价”的新思路。在发展上着眼于“区域”,在考核评价上强调“联动”或“捆绑”,对“结对”学校的考核不再分别进行,而是“捆绑”在一起来进行评价。三是大胆尝试改革传统的教师“学校所有制”,变“单位人”为“系统人”。在现有的“名校帮扶”、“下乡支教”等做法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定期轮岗”制度。目前,正在考虑进行教师“市管校用”和校际流动的试点,尝试打破教师隶属于一所学校的传统格局,相信这将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改革尝试。

  作为有信仰、有追求、有品位的教育人,对高效课堂的探索应该是永无止境的。让每一所学校都特色发展,让每一位师生都过上一种幸福和谐的教育生活,是我们推进区域课改均衡发展的终极目标。

  (作者分别系河北省三河市教育局副局长、教研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