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整合的深度学习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20-01-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如今,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更有深度的学习,深度学习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路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开展深度学习?如何让学生的深度学习在课堂上真实发生?

    整合是深度学习的发生机制。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虽然有许多因素制约着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但从根本上讲,两相分离的课堂学习模式是导致学生深度学习难以发生的一个根源,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知识与事物的分离中,学生直接与知识的外壳和形式发生关系,获得了大量缺乏实际内容的空洞知识和惰性观念。二是在知识与知识的分离中,学生专注于零散的知识点学习,难以链接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了大量缺乏整合而更具迁移力的碎片化知识。三是在知识与行动的分离中,由于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知识运用被强制性地拆分成两个过程,学生的深层动机、切身体验、高阶思维、深度理解和实践创新都会遇到困难。四是在知识与自我的分离中,知识与自我难以发生关联而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学生展开的只是由内而外的知识建构过程,其结果是仅仅在工具和功利的意义上去获得和运用知识。应该说,整合是深度学习发生的重要机制。

    教师要让学生的深度学习在课堂上真正发生,需要确立一种整合取向的教学观,改变两相分离的教学模式。回到学科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在确定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基础上,展开整合性的学习设计。

    第一是实践参与,这是整合性学习的最佳模式。什么样的学习模式才能将知识与事物、知识与知识、知识与行动、知识与自我有机整合起来?答案是在实践中学。与其他所有学习模式相比,实践参与无疑是最具整合性的学习模式。在实践参与中,学生不仅展开着独立尝试、协作探究和实践反思等多种学习方式,还有机会去沟通知识与事物、知识与知识、知识与行动以及知识与自我的内在联系。学生不仅同时经历着“切身体验—高阶思维”和“深度理解—实践创生”,还发展出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但是,我们强调实践参与并不一定要让学生下田、下地、下工厂,其实质是引导学生参与问题的分析、探究与解决。在具体课堂教学设计中,为了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教师先要将以知识为主线的课堂转变成以问题为主线的课堂。显然,针对现行课堂学习中实践性不足的问题,如何将等待学生建构的课程知识,改造设计为一个更具实践性的问题,是问题解决学习设计的前提,目前中小学大量关注的项目式学习正是在这个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第二是大概念,这是学习内容的整合器。在实践参与和问题解决的学习模式下,整合性学习设计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学习内容的整合性设计。无论是教师引导学生更具整合性地建构知识,还是引导学生建构更有整合性的知识,都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性设计。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大多拥有一种强烈的“知识点”情结,直接导致学生的知识学习存在三个明显不足:一是“散”,学生获得了太多孤立、零散的概念或观念。二是“低”,学生获得了太多下位的概念或观念。三是“浅”,学生获得了太多表层的概念或观念。因此,教师需要确立一个新的学习设计理念,即“大概念,大融合”。由于大概念是学科中或学科间处于更高层次的概念、居于中心地位的概念和具有广泛迁移作用的概念,如“文学作品具有多意性”“形散而神不散”“物质可分”“公平与公正”“极限思想”等,因而为学习内容的整合性设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即以大概念及其概念群来整合学生的学习内容。

    第三是核心问题,这是学习过程的整合器。为了引导学生整体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建构知识,教师不仅需要整合学生的学习内容,还需要整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本来就具有整合性的问题解决学习模式中,如果说大概念是学习内容的整合器,那么核心问题就是学习过程的整合器。正是围绕核心问题,学生的所有学习过程才成为一个有聚集效应的有机体;正是借助从核心问题分化而成的子问题群,学生的所有学习过程才成为一个持续建构的连续体。

    高质量的核心问题设计有两种操作模式:一是课题式问题,即重在引导学生去研究和发现问题,如《秋天的怀念》一课中“作者心中念念不忘的秋天究竟是什么样的秋天”、《角平分线的逆定理》一课中“角的平分线和角的另外两边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二是项目式问题,即重在引导学生去探究和创作的问题,如《昆虫记》一课中“如何站在法布尔的角度,设计出一个昆虫博物馆方案”、《一滴水》一课中“如何运用实验数据,创编一个更具震撼力的节约用水广告”。

    这两种操作模式可以广泛运用于课程、单元、跨单元和跨学科的教学设计之中。

    (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