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20-01-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深度学习是一种高度沉浸、持续深化、不断扩展延伸的学习方式;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全身心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学习过程。它不是教师强迫学生进入的,而是学生主动走进问题进行深度思考。教师要追求的是能促进学生深度思考的课堂。那么,如何建构这样的课堂呢?

    安全安心的学习环境是深度学习的前提

    要让学习真实发生,就要让课堂处于一种安全、润泽的氛围中。

    以《佐贺的超级阿嬷》课例研究为例,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安全、安心的学习氛围,上海师范大学陈静静博士选择将教室重新布置,并调整座位。看似无关学习的改变,却是为学生后来能更好地进入深度学习所做的铺垫。为学生准备的下午茶与舒缓的音乐,也将他们带入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放松精神,不再紧张焦虑,慢慢翻开书,静静地开始阅读,一种真实自然的学习画面呈现在眼前。

    人在放松的状态下,能跟随内心的指引更轻松、愉悦地做事。教师营造安心、舒适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始,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思维、行为、习惯以及气质的形成。

    高品质的学习设计是深度学习的必要条件

    所谓学习设计,是为了有效开展学习活动,从学习者的角度设计学习计划、活动和系统。学习设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活动脚本,必须遵循学习者的学习起点、认知特点,揣摩和研究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历程:学习的起点是什么,需要经历怎样的学习过程,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可能会提出怎样的问题,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最可能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等,并通过有效的设计将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以往的课堂上,学习被降级为记忆和背诵,用记忆替代思考,用背诵替代对现象背后本质的理解。我也发现,这样的教学虽然有技术、有做法、有手段,但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不能引起学生的观察、理解和思考。同时,“心不在焉”成为许多学生学习的行为表现。没有“心动”,没有用“心”,何谈主动?何谈深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习如果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就能成为学生深感兴趣和富有吸引力的事情。”所以,要想让学生在学习上“心动”,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就要“用心”。

    在小学自然课《淀粉》课例片段“淀粉遇碘酒变为蓝紫色”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设计。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观察,在亲手操作、亲自分类、亲自鉴别的过程中发现淀粉特有的性质。

    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需要、动机、兴趣所支配。为了进行有效教学,教师要设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学习设计。教师设疑时,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兴趣。

    挑战性问题是深度学习的支点

    教师在课堂上设计挑战性问题,能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思考,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总能把学生的思维激活。

    《佐贺的超级阿嬷》课例中,陈静静博士提出的挑战性问题是给文章加一个标题。带着这样的任务,她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与思考。在这里,学生没有被告知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通过合作与讨论,一步步将自己的答案进行修正与完善。

    在挑战性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们边讨论、边思考,并不断修改自己拟订的题目,外婆的人物性格与特点不断呈现在他们面前。这节课上完之后,学校黄老师特意做了一个调查,陈静静博士留在七(2)班的那本书许多同学都认真读了。同时,课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们都谈到上了陈静静博士的课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人的学习若不能触及心灵,最多只是一个抽象个体的心理活动,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灵魂的人的活动。只有当心灵伴随着情感、知觉,以及其他客观的心理活动进入学习中,学生才能真正作为主体积极学习。所以,我理解的走向深度学习的深层,是“深”在人的心灵里。

    改变从倾听学生开始

    我一直尝试在自己的课堂做一些改变。我先从听学生的意见开始,在班级也做了一个小调查,问了他们几个问题:

    师:你们不喜欢什么样的课堂?

    生:“不喜欢老师生气的时候上课”“不喜欢老师特别严厉与不开心的时候”“不喜欢老师暴躁和凶的时候”……

    师:我很暴躁吗?那我在你们的眼里是个坏老师吗?

    生:“也不是,老师平时还是很和蔼的”“老师还是很爱我们的”。

    师:那我什么时候会生气呢?

    生:“有同学说话的时候”“有同学走神的时候”。

    师:那你们在什么情况下会说话、走神、开小差呢?

    生:“老师讲课没意思的时候”“听不懂的时候”“讲太快的时候”“重复训练的时候”……

    师:那你们喜欢什么样的课堂?

    生:“课上设计有意思的活动”“可以边玩边学的”“可以让我们参与对话表演的”……

    师:“老师想改变这种状况,我们一起努力可以吗?”

    生:“可以!”

    原来我生气的样子让他们感到害怕、恐惧。比如,在班内出现“不守规矩”的学生时,我就会生气。可这些“不守规矩”的学生是因为课堂没意思、听不懂,才会出现说话、走神的状态,而我还自认为是他们的错,殊不知始作俑者就是自己。

    要想打破这种“死循环”,就要改变我的课堂教学方式,转变观念,真正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比如什么是他们对学习的疑惑,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什么是他们理解困难的地方。同时,我要俯下身子,认真倾听来自学生的心声。

    学习是一个漫长而持久的事情,贵在坚持。而改变课堂,放下教师固有的观念是目前的最大挑战。

    (作者单位系内蒙古克腾克什旗经棚镇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