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的孟子光辉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4-12-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本报记者 却咏梅

    12月22日是冬至,为纪念孟子逝世2303周年,恢复冬至祭祀孟子的传统礼制,孟子故里——山东省邹城市举办了甲午年冬至祭孟大典。此次冬至祭孟大典由民间文化学者和普通群众组织,突出邹鲁礼乐重现。据悉,这是新中国成立65年来山东首次举办的冬至祭孟典礼。

    冬至祭孟大典所有素材都源自当地文化学者的潜心挖掘研究,主要来源于《三迁志》、《邹县志》、《孟府档案》和《四库全书》。仪式上,近200名嘉宾佩戴绶带、表情肃穆,沿着神道缓步进入孟庙。邹鲁传统礼乐声中,主祭、陪祭、乐生、舞生、礼生就位,拨开了历史沧桑,将民众带回到2303年前的那个冬至,那个“既往圣、开来学”的亚圣孟子逝世的日子。

    祭祀环节结束后,在孟府习儒堂举行了讲经活动,由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儒家礼仪研究专家杨义堂主讲《今天为什么祭祀孟子》。杨义堂说,当前要重新评价孟子思想。孟子在战国乱世、儒学不彰的情况下,继承和发展了儒学,他的仁政理念、民本思想、治民之产的策略至今仍有积极的意义。孟子的大丈夫气概和善养浩然正气的气魄,滋养和塑造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孔子让我们知道了仁爱,孟子让我们的民族有了骨气,有了自信和担当,孟子是我们的民族魂。

    在以《孟子的文化精神》为主题的孟子公开课上,江苏师范大学美学教授徐放鸣从4个方面解读孟子的文化精神:一是从世界文明对话的视野看待儒学及孟子。“轴心时代”是东西方文明发展突起的时代,不同文明的发生虽无甚关联,但却为我们今天开启文明对话缔造了一个视角。二是剖析孟子的人格精神。孟子养吾浩然之气的大丈夫思想是孟子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标志,表现了孟子的人格之美的境界。三是分别从社会治理、道德养成、艺术审美等方面阐述了孟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四是从现实层面分析了孟子思想的传播与影响。

    据了解,为让孟子思想的声音在其故里重新响起,邹城孟子研究院邀请12位儒学大师面向普通市民公开授课,创办了包括鲁文化系列讲座、教子有方系列讲座、公民道德系列讲座等一系列孟子公开课。目前,已举办40余期,听众超过一万余人次。同时,孟子研究院还启动了《孟子文献集成》、《孟府档案》编纂出版工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