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送生“缩水”是高招改革必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1-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姜朝晖

    近日,清华、北大以及复旦等重点院校陆续公布了保送生的招生简章。和往年相比,今年高校保送生明显“缩水”,成为高招改革政策出台以来又一个亮点。

    可以说,保送生“缩水”是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虽然自上个世纪80年代恢复高考保送制度以来,它在一定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对特殊人才的选拔、高考改革制度的多元化都有一定贡献,但从政策实施过程来看,现在也存在一些问题。

    从反映的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滋生了高考腐败,一些家长利用权钱交易等不正当手段,为孩子争取保送资格。二是加大了家长和学生的负担,奥赛、艺术、体育等许多保送项目,有些并非是学生热爱,只是为了保送名额,强加训练,给学生造成负担;同时高额培训费也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三是对更多弱势群体学生和偏远地区学校造成不公,相对来说,保送来源学校主要为一些重点中学,而偏远落后地区的学校和学生机会偏少,而招生的大学也都是一些重点高校,对普通院校产生不公。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保送生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为某些特权阶层子女和重点高中提供了一条招考“捷径”;同时,在高考信息更加公开透明,依法治教越发受重视的今天,高考的公平性和规范性,越来越成为民众的诉求。

    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率先在浙江、上海试点,并将于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保送制度“缩水”,正是我国高考招生制度逐步探索完善的具体体现。

    笔者以为,既然我国高考招生制度设计中,有高考自主招生制度和加分政策,某种程度上说,保送生作为选拔特殊人才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各种特长生,完全可以通过自主招生渠道进入心仪的大学;至于退役运动员和公安英烈子女,也可在政策上做出相应的安排。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