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题”不八股 但也别八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1-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打破八股考题固然有积极意义,但若仅为博人眼球或过度迎合网络话语,则不免有“八股变八卦”之嫌了。

    ■陈先哲

    大学的考试周刚过,网络上接二连三地爆出各个学校的“神考题”。这厢北大法学院的“神编剧”考题还没火完,那厢南开大学法学院的“辨认上课教师照片”考题接踵登场。浙江大学法学院似乎也不甘示弱,该学院《刑法分论》课程的期末试卷上只有一道“用现代刑法分析事件中各人的刑事责任”的题,题后列出了“草船借箭”、“焚书坑儒”、“完璧归赵”、“图穷匕见”、“蒋干盗书”5个典故。试题一出,随即在网上引发热议。

    每一次“神考题”的出现都极大地吸引了网民的眼球,有人积极点赞,有人表示质疑。点赞者认为考题接地气,质疑者认为出题者哗众取宠……但吐槽归吐槽,出“神考题”的教师的确在大学生群体中更有市场。比如,北大和浙大出题的教师都是深受学生欢迎和好评的教师,他们更愿意结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传播规律,尽可能地通过一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将知识融入考题里。浙大的出题教师高艳东便认为他出题的本意是一种思维拓展训练,需要学生发挥创新意识,更快、更准地找到案例中的法律争议点,光是这一点便应给予积极肯定。现在,许多大学教师要么全力以赴拼论文争项目搞职称,要么积极兼职创收,美其名曰“服务社会”,很少有教师真正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书育人中。而出“神考题”的老师们基本上甘于投入教学,并善于把枯燥的学科与活生生的案例结合起来,因此才敢于打破传统的“八股考题”,在制造欢乐的同时也对人才培养带来了颇多积极意义。

    不过,值得警惕的是,打破“八股考题”固然有积极意义,但若仅为博人眼球或过度迎合网络话语,则不免有“八股变八卦”之嫌了。从本质上来看,近来的神考题和之前各高校毕业典礼中的校长、教师的网络语言致辞并无二致。据悉,浙大此次的神考题与当年的“甄嬛体”毕业致辞便出自同一人手笔,都是以一种“潮流”话语来赢得学生的欢心和点赞,继而围观并掀起网络集体狂欢。但问题是,“潮流”很快退潮,狂欢很快散场,人们只看到了一场又一场娱乐秀,总难看到大学精神的抱朴守一。而且,若人人将此当潮流,则不免东施效颦,大学便真成了娱乐秀场。

    早在30年前,传播学的先驱尼尔·波兹曼便表示出对社会全面娱乐化的批判和担忧。他在代表作《娱乐至死》中对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年》和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进行了比较,他认为:“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掉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波兹曼通过《娱乐至死》告诉我们,今天正在成为现实威胁的不是奥威尔的预言,而是赫胥黎的预言。波兹曼思想的超前令人吃惊,《娱乐至死》出版于1985年,他只是根据电视时代的情况推出结论,但这个结论放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无疑更显正确。如果波兹曼是正确的,那么是否也可认为当知识以一种八股的姿态存在时,它象征着奥威尔所言的专制权力却不失威严;但当知识以一种八卦的身姿起舞时,它不再具备规训的威权,但也失去了内在的尊严。而以传授和研究高深知识为己命的大学,也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副研究员、教育学博士)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