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不仅仅是搞好卫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2-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刘凌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将健康领域划分为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三个子领域,这三个子领域目标的达成和保育工作密不可分。但长期以来,很多幼儿园都存在着重教育、轻保育的现象,教师只关注教育教学,忽视了幼儿运动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生活中包办替代现象严重,剥夺了幼儿自主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影响其主动性、独立性的发展。出现此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和保育员缺乏科学的保教观念,也与幼儿园的认知倾向和重视程度有关。

    正确认识保育工作的价值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可见,幼儿园保育与教育工作同等重要。认真做好保育工作,提高其教育价值,对幼儿发展非常重要。 

    因此,我园积极引导教师和保育员通过学习、交流,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让教师充分认识到,保教结合是幼儿园工作的准则。这一准则是自然而然地渗透在一日生活中的,因为对于幼儿来说,生活即学习,学习即生活。保育员要明确,自己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言谈举止都会对幼儿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幼儿在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不同的教育意义,如离园环节中,幼儿独立收拾整理个人物品将促进其自理能力的提高。因此,保育员绝不仅仅是搞好卫生那么简单,应注重每一个环节中与幼儿的互动,并配合教师一起做好教育工作。

    调整教师和保育员的作息时间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保教结合的工作原则,我园从调整教师和保育员的作息时间入手,由以前保育员管理午睡调整为教师管理午睡,保育员上行政班,上午7:30至12:30,下午2:30至5:00,中午休息。这样调整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增加保育员与幼儿互动的时间,除午休时间外,保育员都和幼儿在一起,有利于随时照顾幼儿的生活和做好班级卫生清洁;二是上午的室内活动时间,两位教师和保育员同时在班上,既增加了幼儿与成人互动的频率,也有利于教师指导保育员做好配教工作;三是有利于教师向保育员学习相关保育知识,如消毒的知识、流程及一些意外伤害的应急处理方法等。

    明确保育要求,规范保育行为

    明确保育员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流程,如来园五件事:开窗通风、做好室内卫生、餐桌消毒、接待来园幼儿、给幼儿分发早餐。每一件事又有具体的要求,以接待来园幼儿为例,保育员要主动向幼儿问好,通过四看两摸观察幼儿的情绪和身体状况,四看为看脸色、看皮肤、看精神、看咽喉,两摸指摸额头、摸腮腺,并提醒幼儿到指定场地进行晨练。

    引导家长转变保育观念

    我们强调让幼儿有充分的锻炼时间和足够的运动量,家长也非常重视幼儿的身体健康,但在做法上却有些不妥。于是,我们努力引导家长转变观念,比如“科学穿衣”。

    天气转凉时,很多家长担心幼儿着凉,往往给幼儿穿很多,殊不知这样做反而不利于幼儿的健康。穿得多既影响幼儿运动,也会因为出汗太多无法及时更换衣服而导致感冒。为了能让家长消除顾虑,给幼儿合理穿衣,保健室为家长提供了穿衣指引,建议家长根据孩子的身体情况,参照以下要求更换衣服。(见上图)

    有了具体的参照指标,家长就易于操作了,更重要的是,这让家长认识到,穿衣是一门学问,幼儿合理穿衣有利于他们运动,促进身体健康发展。

    做好幼儿园的保育工作,是提高幼儿园质量的核心要素之一,是幼儿园长期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更是幼儿全面发展的基础。作为园长,一定要把握好园所发展的方向,在做好顶层设计后,多花时间和精力抓好保育常规工作,同时不断强化全体教职工保教合一的意识,并引导教职工将这一原则落实到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建议凡是新上岗的教师,先从事三个月至半年的保育工作,在保育中体会“保育”与“教育”相互作用的过程,将二者真正有机结合起来。

    (作者系广东省深圳市实验幼儿园园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