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考改革如何对接社会预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3-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钟秉林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周洪宇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张志勇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 李希贵

    上海晋元中学校长 王丽萍

    CFP供图

    ■本报记者 汪瑞林 《人民教育》记者 余慧娟

    在中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历史上,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4年12月,教育部出台了有关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规范自主招生、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等4个配套文件。浙江省和上海市也出台了试点方案。经过多年讨论、社会高度关注的高考及招生制度改革,进入实质性的备战阶段。

    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影响尤为深远,一边关系到高中的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安排、学生选科备考,另一边关系到高校的招生自主权、选才标准。这两项改革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又会带来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两会期间,多位嘉宾就此话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高考方案会不会弱化分数的区分度

    记者:按照新高考方案及其配套文件,高考将成为“3+3”组合,外加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从浙江和上海出台的试点方案看,学业考试成绩在高考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这是否会导致像物理化学等这样一些科目的弱化,并进而导致人才素质结构发生变化?

    钟秉林: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在高考中的比例,我不认为有所下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管是全国的情况还是地方的情况,语文、数学和外语每门是150分,整个加在一起是450分,文综和理综大概是300分,除一下也就是六七十分。浙江的方案是选考科目每门满分100分,上海是70分,乘以3以后,并不低于现在的比例。而且我觉得这样不会造成人才的素质结构变化,我们现在正在承担教育部的重大攻关课题,对高考试点进行跟踪和评价,通过跟踪,我们靠数据说话,如果这个导向导得好,可以全科覆盖,如果真的出现你说的这种情况,因为是试点,还可以调整。

    王丽萍:其实这样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我最近看到媒体报道的大学推出的专业对于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的要求,物理跟化学基本上囊括了70%-80%的专业,所以物理化学学科不会被弱化。过去有的教材偏深,实际上没有必要在中学就学得这么深,让真正有能力、有兴趣的人进入大学再进一步学习好了。

    记者:新高考方案下,语数外是所有组合的必考科目,学业水平考试以等第的形式计入高考成绩,有人担心,这样会导致高考分数的区分度变小,考生分数的差距拉不开。对此该怎么看?

    周洪宇:分数的区分度变小,这样的情况未来是有可能出现的,但是我觉得总体是有利于人才选拔的,尤其有利于成绩处于中间状态的学生,可能不利于少数有特殊才华的学生,这就需要其他途径作为补充,比如说自主招生,同时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会更加凸显。我们不能指望通过一个途径把各种优秀人才都选拔出来。

    记者:有人担心,学业水平考试会加重学生考试负担,因为很多学生为了取得最好成绩,会去考两次。

    周洪宇:教育部有关学业水平考试的配套文件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同一科目可以让学生考两次,那么对于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可能会多考一次,力争更好的成绩,这个是难以避免的。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学业水平考试的政策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这才是更重要的,即使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某些负面效应,只要能达到主要目的,就值得采纳。

    张志勇:我不认为会加重学生考试负担。学习负担主要是心理上的,不能简单用学习的时间量来衡量学业负担,学业水平考试给了学生更多选择,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不会觉得是负担。

    记者:学业水平考试结果按照等第来呈现,是否科学和公平,A和B有可能就一两分之差。

    周洪宇:学生确实可能因为一两分之差而被划为不同等第,但是大多数的情况不会是这样。高考录取也是一样的,可能一分之差,有的人被录取了,有的人落榜了,你能说这两个学生素质、水平有很大的差别吗?没有绝对的公平,高考改革应该考虑周全,但是也不能顾虑太多,前怕狼后怕虎,老是那样,改革就没法推进了。

    高中怎样应对选课走班的挑战

    记者:新高考方案无疑将对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形态产生重要影响,选课走班成为发展趋势,但也面临很多难题。它将带来哪些方面的挑战?十一学校和晋元中学都进行过探索,两位校长有何看法?

    王丽萍:按照上海市教委的统计,“3+3”大约会产生20种组合。个性化课程、个性化教学是将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学校采取网上走班的形式,通过实体课堂和网上虚拟课堂混合学习互补的形式,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套餐课程,逐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我们今年会根据上海市的改革要求,实现网上走班常态化。

    晋元中学网上走班目前有四大类课程:第一类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开发的选修课程。第二类是满足个性化发展的拓展性课程。第三类是依托创新平台,培养创新精神的拓展性结构性课程。第四类是培养研究性能力的苗圃课程。四大类课程让学生随时随地随需选择,实施下来家长反响还是比较好的,实际上我们五年来,包括寒暑假,很多的作业点评和优秀资源的共享,都是通过网上走班的形式实现的。

    李希贵:我感觉这对于学校来说是一场巨大的变革。这场变革单纯靠学校来应对有很大困难。我希望这场改革上升到政府的层面,来帮助学校解决一些切实的困难,这些困难都是因为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带来的。从硬件条件的配备到教师队伍的多元化和结构的调整,应在政府的层面做一些文章。当然学校也不能消极等待,晋元中学的网上走班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探索,还有一些学校通过改造教室,使空间变得多样化,包括对教师进行重新筛查,研究到底怎么应对今天的学生需求,等等。

    不是说全部条件都具备了我们才能进行改革。等全部条件配备好了,我们可能错过时机了。

    钟秉林:两个学校的探索给高中学校作出了很重要的示范。这次改革确实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高中学校,这种挑战是全方位的。除了前面讲的教育观念上的冲击之外,还涉及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涉及教学组织,涉及物理空间、教室的条件,还有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管理方面的一系列改革。

    张志勇: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将来变成合格性考试和进入高考的水平性考试两块,同时高校与学生双向选择,必修必考,选修选考,比如说物理,对于作为高考选考科目和不作为选考科目的学生,难度不同,要求不同,教学组织方式必须做出相应调整,选课走班是必然趋势。选课走班带来学生学科学习的优化,有所取舍,但从教学总量来看,其实是和过去差不多的,并不会像很多人想的那样会大幅增加课时,只是教学组织的复杂性大大增加了。选课走班要求对时间和空间资源进行优化,现在学校很多资源,比如会议室、实验室、图书室、体育馆等,都处于半闲置状态,使用效率很低,完全可以更充分地利用起来。最大的困难是需要优化师资结构,选课走班后,可能有的课老师多了,有的课缺人,还有很多事情,比如选课指导、生涯规划、心理辅导等,没人去做。旧的平衡被打破,到建立起新的平衡,在教学组织设计、评价管理、资源优化等很多方面,都需要提前做准备,现在就要开始着手准备。

    周洪宇:选课走班的方式,对于学生个性化成长、对学生的能力发展有利,应该尽力推广。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推广起来可能相对容易一些,可以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在农村和边远地区,可能受到较大的制约,那么可以更多地利用教育信息技术,来弥补师资的不足。国家在教育投入上,也要相应作出考虑和安排。

    综合素质评价如何取信于社会

    记者:说到综合素质评价,人们最大的担心就是,能否保证其真实性和可比性。

    李希贵:当前,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人们的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如果由高中学校自己去确定,自己评自己的学生,同时各个学校之间又存在竞争,我觉得这个机制本身就有问题。一个比较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待社会诚信体系慢慢建立起来后,把评判学生综合素质的权力交给高校,高校拿到高中提供的学生材料,从哪些维度,怎么筛选,我相信他们有了权力之后,一定会下决心来加强研究,找到更好的方式,我们应该相信高校的智慧。我很惊讶,国外的学校在招我们高中学生的时候,怎么那么精准,通过我们提供的材料就能发现好的学生。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