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中国式反腐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杂谈/2015-03-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深化体制改革。改革是从源头有效防治腐败问题的关键一招。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指出:“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必须深化各领域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与防范腐败同步考虑、同步部署、同步实施,避免出现制度真空,堵塞一切可能出现的腐败漏洞。”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反腐倡廉方面坚持走全面覆盖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深化改革路径。全面覆盖,就是遵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总方案,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些改革的直接指向或许不是为反腐败,但结果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治本条件。譬如,2014年国务院纵深推进简政放权、持续压缩“三公”预算、大刀阔斧开展公车改革等工作,均是源头治腐的重要举措。重点突破,就是着力推进纪检体制改革,为廉政建设提供内生动力。2014年6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29项改革举措,指明了纪检体制改革的操作路径。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内,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聚焦党风廉政建设主业,在明确和落实“两个责任”、“两个为主”和“两个全覆盖”等重点推进的纪检体制改革上,已经取得积极进展。“反腐败机构职能分散、形不成合力,有些案件难以坚决查办,腐败案件频发却责任追究不够”的问题,不仅有明显的改变,而且使反腐败开始展现独特的中国优势。

    扎牢制度篱笆。形成“不能腐”的机制要有严密的制度篱笆。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强调指出,要“使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特别是“要狠抓制度执行,扎牢制度篱笆,真正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这就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治本反腐的基本思路。中央颁布八项规定以来,中纪委陆续出台20余项与国家公职人员日常工作生活直接相关的“铁规禁令”,如强化干部监管、厉行勤俭节约、规范公务接待、严禁公款送礼等,为党员干部立规矩、画红线。各地区各部门采取各种手段,推动各项禁令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力促进了正风反腐成效的巩固。2014年10月,以依法治国为主题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胜利召开,使反腐败斗争朝着法治化大步迈进。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加大了对腐败犯罪的惩处力度。此外,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强调要把守纪律、讲规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应该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狠抓纪律建设,对于扎牢制度篱笆、巩固正风反腐新常态起到了重要作用。

    夯实思想根基。巩固和深化正风反腐新常态,最终要靠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树立“三个自信”,真正做到“不想腐”。无数事实表明,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习近平总书记屡次强调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这就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因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反腐败实践中尤为重视夯实廉洁思想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检验党员干部是否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就是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2013年6月18日,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式启动。这次活动坚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以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为着力点,加强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教育,筑牢了廉洁防线。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