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诗经

首页 > 图书 > 文化艺术/2020-05-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美丽诗经

美丽诗经

作者:鲍鹏山

开 本:32开

书号ISBN:978-7-5334-7218-4

定价:29.00元

出版时间:2016-09

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


《大雅》也有一些忧国忧民的政治诗,如《民劳》《荡》《板》《抑》《桑柔》《瞻卬》等,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厉王、幽王时期混乱动荡、民生凋敝的社会现实。汉语中甚至由此有了“板荡”一词,专门描述国家动乱分裂、人民遭灾受罪的状况。
 
《大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当时人们已经对至高无上的“天”开始怀疑起来了。《大雅·云汉》用宣王祈雨的口吻向上天发出了充满怨痛的质问:
 
王曰於乎,何辜今之人!
天降丧乱,饥馑荐臻。
靡神不举,靡爱斯牲。
圭璧既卒,宁莫听我?
——王叹呜呼:今天的人有什么罪过?上天降下丧乱,饥荒屡屡发生。我们什么神都祭祀过了,什么牺牲都不敢吝惜,玉也因为祭祀而用完了,可是上天为什么还不肯聆听我们的祷告而下雨呢?
 
不殄禋祀,自郊徂宫。
上下奠瘗,靡神不宗。
后稷不克,上帝不临。
——我们不停地祭祀,从上天到先祖,各种仪式都举行了,各方神灵都祭祀了,可始祖后稷却没有帮助我们,上帝也从来没有降临过。
 
周馀黎民,靡有孑遗,
昊天上帝,则不我遗。
胡不相畏,先祖于摧。
——周的子民都几乎要死绝了,上帝和先祖却还是没有赐予我们解决危难的方法。难道你们不害怕吗?如果饥荒使周人灭亡,还有谁来祭祀你们呢?
这些啼血含泪的祷告虽然还相信上天能帮助自己渡过大旱的难关,但已对上天的冷漠无情表示出不满和怨恨。在《小雅》中的《节南山》和《雨无正》等诗中更是对不公平的上天发出了咒骂:
昊天不佣,降此鞠讻。
昊天不惠,降此大戾。(《节南山》)
 
 
——老天你不公平,降下这些害人精。老天你不善良,降下这大灾难。
 
旻天疾威,弗虑弗图。
舍彼有罪,既伏其辜。
若此无罪,沦胥以铺。(《雨无正》) 
——你这暴虐的上天,从来不思考也不公平。那些有罪的人你放过他,还隐匿他们的罪恶;无罪的人却如此倒霉,陷入无边的痛苦之中。
这些质问和咒骂,表明“天”已不再是神圣不可亵渎的形象了,虽然周人还不敢彻底地否定天,但是至少他们不再认为只有天子才能配得起天,发出了“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大雅·烝民》)的口号,认为普通人也能以德而配天了。
所以,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同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以废兴也”的说法,但是《雅》中那些数量不少的表现了对政治和社会现实高度重视和担忧之情的诗篇,形成了《雅》之正的风格。
 
(三)颂之容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先王、先公,歌颂其功德的一种音乐形式,换言之,《颂》就是最高等级礼仪规格的一种标志。颂的含义和用途是:“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毛诗序》)其音乐的特点是雍容庄严,节奏较风、雅更加缓慢,这种特点对于我们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帮助。
《颂》包括《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周是当时的王室,而宋国和鲁国只是周朝的两个诸侯国,为什么能列入颂诗呢?现在的观点认为这是周天子对周公和宋君的一种特殊的政治礼遇。宋国是西周初期分封殷王后裔的诸侯之国,宋人祭祀商朝历代君王的颂诗之所以能列为颂诗,是因为这些颂诗是周的前一代商天子的礼乐。鲁一个诸侯国,鲁诗之所以能列颂,是因为周公旦辅相成王,曾有大功德于王室,所以也有颂。
从形式上来看,《周颂》言简意赅,也不用韵,往往一章就是一个主题;要表达祭祀时的情感,还要借助音乐和舞蹈才能实现。而《鲁颂》《商颂》的结构就比较复杂铺张,重章叠韵较多。特别是《鲁颂》中大量运用形容词,更是呈现出一种夸张浮艳的特色。
从内容上来看,《周颂》以颂德为主,而《鲁颂》《商颂》却转向了颂功,由诚惶诚恐地向先祖神灵祈求福佑到辞藻华丽地夸耀功业。
《周颂》是周王室庄严神圣的宗庙祭祀诗,产生于西周初期,主要出自祭祀的主持人和组织者,即太史和太祝等乐官之手。《周颂》的主要内容除了歌颂祖先功德,还有祈福或酬神的乐歌。
如《武》,便是歌颂武王伐纣取得胜利的乐歌:
 
於皇武王,呵!伟大的武王!
无竞维烈。无人可及武王的荣光。
允文文王,文德的文王,
克开厥后。将基业为后人开创。
嗣武受之,继承文王的便是伟大的武王,
胜殷遏刘,战胜殷商制止杀戮,
耆定尔功。奠定武王不朽的辉煌!
这种祭祖诗,一方面是为了歌颂祖先开国建业的丰功伟绩,另一方面也是通过歌谣的形式记录下那段伟大的历史。不单单是取得武功的君王需要歌颂,在以农业为立国之本的周代,那些传授耕种技术的先祖更值得歌颂,如这首在南郊祭祀后稷的《思文》:
思文后稷,伟大的后稷,
克配彼天。功德堪与天齐。
立我烝民,教众民耕种以得安生,
莫匪尔极。是他莫大的德。
贻我来牟,他留给我们大小麦种,
帝命率育。并命令我们用此养育人民。
无此疆尔界,今后不分此疆彼界,
陈常于时夏。用这祀典,将农政遍施整个华夏。
不仅如此,《周颂》还反映了西周初期农业生产的情况。《周颂·噫嘻》就给我们描绘了当时大规模耕作的情形:
 
噫嘻成王,既昭假尔。
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骏发尔私,终三十里。
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在广阔的田野上,成王召集起数万名农夫播种百谷,并肩齐耕,这是何等宏伟壮观的场面!从中我们能看到华夏民族勤劳和热爱和平的性格源头。越是知道开荒耕种的艰苦,就越能感受丰收的日子里收获的喜悦,因此人们兴高采烈地祭祀先人,感谢他们的功绩,也希望他们赐给更多的福分。
丰年多黍多稌,
亦有高廪。
万亿及秭,
为酒为醴。
烝畀祖妣,
以洽百礼,
降福孔皆。(《丰年》)
——丰年小米多啊稻谷多,高大的粮仓一座座,里面装满了数不清的粮食。用它酿成甘醇的甜酒,敬献给先祖来享用,再用各种祭祀礼,祈求先祖多多降福运。

 8/9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社科图书 学术文化

在线阅读

上一篇:歌仔戏     下一篇: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