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浅探

综合论文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2006-03-0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如果作广义的理解,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的。《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课程四个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也就从广义的角度,提出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的策略总纲。而“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这段话,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启“综合性学习”大门的钥匙。

  一、指导思想上,体现语文性、实践性。
  综合性学习,当然要做好语文学科内的综合,语文内容的前后联系,语文知识的连接贯通,语文技能的综合运用,语文实践的趣味活化,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得到整体推进和提高。
  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语言为中心,以读和写为基本点(“听”“说”可以结合在“读”“写”过程中进行)。在语文教材中,写景的散文,抒情的诗歌,美词佳句丰富的文章,如《春》《林海》《桂林山水》《古诗×首》等,老师容易注意到“语言”;而写人物的,写情节的,写自然科学的,如《詹天佑》《我的战友邱少云》《火烧赤壁》《飞夺泸定桥》《太阳》《动物的远游》等,老师往往就只注意情节,只看到科学常识了。像《草船借箭》这样情节性很强的课文,学生只知道这样一个故事,只会给诸葛亮贴个标签“识天文、知地理、懂人心”,显然是不行的。应该在学生把课文读顺读熟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语言训练。如起因部分可安排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的添加训练;发展部分可安排鲁速向周瑜汇报的对话训练;高潮部分可看课文插图,图文对照,以课文语言证明图意,也可自画草船借箭示意图,进一步理解课文;结局进行“小表演”,鲁肃汇报,周瑜插话,复述、想象、对话的训练都在其中了。
  语文性的综合实践应该对《课堂作业》进行改造,设计有趣的题型。至少在题目的导语上能吸引学生,如成语链接、符号标示、作图填空、阅读猜谜、对联添字、口令巧队、对×入座、抓冒牌货、沙里拣金、瘦身苗条等等。上了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可以仿填联句:“水拍云崖生暖意,桥横铁索起(寒心)”,上了《食物链饲养场》,可以结合《秦始皇兵马俑》的有关词语填对联:“秦始皇兵马俑,(虎视眈眈);食物链饲养场,果实累累。”“地下军阵浩浩荡荡,塘边芦苇(郁郁葱葱)”。学生第二册学完了,为了巩固反义词,可以巧对口令:上对下,天对地,上来对下去;高对低,外对里,坐下对站起;放对收,顶对底,别人对自己。如《老师领进门》,田老师竟能把一首小诗,“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编成一个有人物、有情节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学学田老师,也把小诗编成故事:“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二、教学内容上,体现开放性、拓展性
  ⑴、引申课文内容。按照全息理论的观点,课文的一词、一句、一段,一个标点,一个开头或结尾,都是整体形象的缩微,都可以拓展引申。
  文前引。通过引进的材料,或作交待,或作铺垫,或作悬念,或藉此丰富将学内容。《落地的红枣也不能吃》,一个“也”字,可以引导出前面潜藏的一句——“树上的红枣不能吃”,还可以引出后面一句——群众的一针一线都不能拿。《祖国,我终于回来了》,可先在屏幕上投现三行文字:人们称他为“火箭之王”“航天之父”。“毛泽东加上钱学森,中国了不起。”在崇高的荣誉面前,他说:“我只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中国人民。”《五月端阳》,可选择农历的传统节日及其传说引进,除夕,春节,元宵,清明,中秋,冬至。《庐山云雾》,可让学生用“某某什么”的语式先说说自己所知道的名胜景点。《三顾茅庐》,先联系学过的课文回顾《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及故事,影视、戏剧中张飞的形象,然后导出本课,看看刘关张三兄弟是怎样请诸葛亮出山的。
  文后伸。有的课文,其主体结构是并列式的,如《落叶》《黄山奇石》《绿色的卫兵》《蜘蛛织网》《动物过冬》《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山里的孩子》《大自然的语言》《小镇的早晨》等,内中的材料相当于举例,当然可以放开再举例,并仿照课文的语言形式进行迁移训练。有的课文,文虽结束意犹存,或情节还可延续,或情感还在回荡,或事件还能翻新,或材料还有新证,就可以继续延伸。如《群鸟学艺》,可以假设,如果小燕子成了老燕子,她要教给后代搭窝的经验,该怎样对小燕子说。《啄木鸟和大树》,可以“翻新”训练:如果大树忍着痛,配合啄木鸟治病,会怎样的表现?怎样的结果?《落花生》的结尾,“我们谈到夜深才散。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可以由花生引发开去,谈仙人掌,谈小石子,谈树根,谈月季花等等;《了不起的女孩》,写的是残疾女孩李欢92年的事情,课文上完,可补充介绍2002年《联谊报》的一篇文章《一诺千金:20岁的小伙子与他七年前的美丽诺言》,让学生分享7年后的李欢的幸福之感。
  文中拓。出于行文的需要,文章不可能像照相一样,将所有主体与背景一股脑儿全拢进来,它是有所取舍的。教学时,可以挖掘这些空白之处进行语文式的发挥。《小英雄雨来》凭借水性枪下脱险,文章并未细写,但读者完全可以从文中的几处寥寥数语中搜索信息,想象扩容,写出《雨来水底脱险记》的作文来。《小珊迪》为换零钱被马车轧伤,课文没有直写,同样可从相关语句中推断出当时的情景,可以进行拓展练习。《狼和小羊》可以再扩展交锋,让狼再找借口,如“你偷吃了我的骨头”、“你家的小兔子在背后骂我”等,让学生想象小羊该怎么回答,把科学常识与表达训练融合在一起。古诗词句凝练,情节语句都是跳跃性的,更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丰富故事的情节或意境。
  ⑵、拓展信息渠道。
  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是提高语文水平的一条众人皆知的诀窍。量第一位,质第二位,两者倒置,是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准确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应改为“读书过万卷,下笔如有神”,把“破”理解为突破,那是对的,如果是真的读“破”了万卷书,只能是书呆子。因此,举一反三在语文学习中的科学性也值得怀疑,语文学习应该举三反一,举十反一,举百反一。报纸、图书、刊物是传统的课外阅读渠道,决不能轻视它的作用;电影、电视、电脑是现代的信息传播渠道,更应引导学生广采博收;走出去,请进来,牵联谊学校,结朋友对子,也是扩大信息圈的好办法。
  ⑶、紧扣生活脉搏。
  语文从生活中来,又往往滞后于即时生活,教学需要添加生活“保鲜剂”。上《养花》,正遇上连日阴雨后的艳阳天,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着窗外的明媚春光,吸吮着窗台上盆盆怒放鲜花的阵阵香气,景语成情语,情语化文语,效果极佳;一教师上《绿色的卫兵》,正遇上北方严重的沙尘暴天气,老师就从网上下载了一些图片,文字,使学生感受到危险的日益逼近,环保意识也得到强化。
  语文反映生活,也应该运用于生活。可以用多种方式呈现学习过程和结果,如研究论文、调查报告、展版图文、主体演讲、口头报告、研究笔记、活动设计。一教师以学校要想建绿色操场、塑胶跑道为话题,让学生在作文课堂上谈校园污染危害、规划设计、科学依据、舆论宣传、筹资策略、美景畅想。校园绿色植物,学生藏书情况,都可写调查报告;竞选班干部,作竞选演讲;看了电视,作“新闻简报”;自编小报,自版文集,都使语文成了“有用之学”。
  ⑷、开放问题答案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提什么问题,某些问题有怎样的答案,不应是“规定性”的。学生的自主阅读个性感受最为重要。哪些语段、词句优美感人,哪处事例、情节激动惊险,不应老师“钦点”,而应让学生自选。语文课文中有许多角色的喊叫,位置不同,背景不同,学生会有多种情感或声音的处理方式。如《小马过河》松鼠喊:“小马,别过河,河水会演死你的!”《钓鱼竿里的秘密》日本鬼子喊:“站住,上哪儿去?”《丑小鸭》从心底里发出快乐的呼喊:“我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幸福的一天!”都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朗读处理。

  三、教学形式上,要体现活动性、合作性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⑴、面向现代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比较关注语言形式,那是文本固有的,是静态的。靠嘴巴的讲解,靠板书的分解,靠学生的书面作业,有一些效益,但渠道狭窄,信息封闭,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都显得单一。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为语文教学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网上信息的即时获取,影音文件的和谐配合,学生作业的投影展示,CAL课件的灵动形象,与原来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不可同日而语。有个教师在多媒体教室教《黄山奇石》,每个学生面前都有一台已经上网的电脑。学生上网搜寻,锁定“黄山奇石”,为未命名的奇石命名,如“八戒取经”“羲之练字”“巨人搬石”“神龟下海”;同时仿课文写法,键击屏闪,一段作文成了页面;接着“网上邻居”互相交流,你一段,我一段,添上过渡语句,一篇篇新版《黄山奇石》就出现了。尽管多媒体教学手段全面进入课堂还假以时日,尽管使用过程中还有许多缺陷和不足,但这是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迎接它、掌握它、发展它,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