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生幸福的使者

教育叙事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2008-08-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用心感受
  五年级的萍萍同学是我们学校挂了号的特困生。她的母亲在她出生不久就离家出走,父亲残疾,可怜的萍萍依靠着年迈的爷爷过日子。家境的贫寒并没有换取邻居乡人的同情,一双双冷漠的眼睛给年幼的萍萍留下了许多心灵的痛楚。她孤僻少言,学习也无自信。班主任杨老师用她的细心感受到了这孩子的无奈。于是杨老师用慈母般的爱心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她:定期家访,为她料理生活,一次次地为她送去穿的、用的、吃的。这不,大年三十,还带上班上的学生给萍萍办年夜饭,从未享受过如此丰盛年夜饭的萍萍感动了。如今的她开朗活泼了,成绩进步了。在我们的学校里,何止只有杨老师感化萍萍,还有马老师感化亚亚,谢老师感化洋洋……

  善待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小学生。有一位老师,面对自己班上一名天天迟到、学习懒散的学生,她没有一句指责。她平静地从班长脖子上解下那把开启教室大门的钥匙,又非常善意地挂在了这名学生的脖子上。随后的日子里,这个懒散的孩子不再懒散,这把钥匙不仅每天按时地开好了教室的门,同时,它也成了这名学生心中的金钥匙,开启了他的心灵之门。他从“留学生”转变成为“三好生”。

  抚摸孩子
  有一个孩子在日记中写道:“王老师经常抚摸我的脑袋,我感到好幸福,甚至是骄傲……”王老师的一个举手之劳,对于孩子却是一种情感的震撼。孩子能幸福,王老师又何尝不幸福呢?于是,我们提倡:李老师、张老师,你们不也可以学着王老师去抚摸你们学生的脑袋吗?爱能使教育增值,而爱又是那么简单,只要抚摸一下孩子的脑袋。实践证明,当孩子精神不振时,教师的抚摸会使他振作;当孩子茫无头绪时,教师的抚摸能给他启迪;当孩子没有信心时,教师的抚摸能唤起他力量……抚摸,这个极其便捷的动作,却让孩子们享受到了老师人格魅力的光辉,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昵称孩子
  实现师生之间的零距离,我们的教师还从称呼孩子的小名开始。称“董家艺”为“艺艺”,称“王烨婧”为“婧婧”。这时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似乎变成了亲人,而教室也不再是神圣读书场所,成为了他们的家园。家的阳光把孩子的心灵照得光亮光亮,家的温馨滋润着学生的精神之驱,催开着学生的智慧花朵……学生的情感脉搏与教师一起欢腾;学生感受和谐的欢悦,发现新的惊喜;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淡化讲台
  讲台是一道无形的墙,它拉开了师生之间心灵的距离。我们的教师明白:在以人为本的和谐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统治者,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平台上的互动者,是学生的导师又是学友。老师们用行动诠释着心中的理念。他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淡化着讲台的作用,不再以知识的权威自居在讲台上,而是走下讲台,走入学生中间,让自己沉下去,让学生浮上来。他们努力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师生在对话交流中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

  永远微笑
  有一位名校长发给自己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一面小镜子.要求教师每次走人课堂之前对着镜子看两分钟.让自己的面容笑起来。我们借鉴了他的做法。不错,“亲其师,信其道”,爱能使教育增值,而爱又是这么简单,只要微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老师,请说点儿别的好吗?     下一篇:润物需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