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与倾听

课改论文
首页 > 教师 > 教学一线/2006-03-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A 对话与倾听:时代发展的主旋律
  从整个社会来看,一方面,“对话”与“倾听”这样的词语已越出了语言学的范畴,进入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高扬的对话意识、积极的倾听意识,正逐渐成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以及人类与宇宙之间极富生命力的一种形态。“对话”与“倾听”正逐渐成为我们时代的住旋律,并成为民主平等的代名词。另一方面,根据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看法,人类历史发展经历三种文化——“后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前喻文化”。“后喻文化”是指年轻人和老年人学习才能生存,在这种文化里,年长者的经验和知识显得特别重要和必要,他们也特别具有权威。“并喻文化”是指两代人必须相互学习才能够获得生存和发展,作为年长一代的教师不再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们身上迸发出许多值得年长一代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欣赏和学习的东西。“后喻文化”指的是为了顺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时代的紧迫需要,年长一代必须向年轻一代学习,才能保证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可以看作是“并喻文化”向“后喻文化”发展的时代。
  这是人类学家们的一种假设和期望,但对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无疑是具有观念上的启示。在学校教育问题上,特别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并喻文化”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上所倡导的是一种新型的关系——“对话”关系,即教师与学生之间,不能是教训与被教训、灌输与被灌输、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应是平等的、互相谈话式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关系。所追求的是这样一种状态——教师式的学生与学生式的教师。然而,遗憾的是,很久以来,我们形成了这样一种不言而喻的认识——教师一定比学生聪明,一定比学生懂得多,从而使教师具有一种先天的优越感:教师控制着所有的议事日程,并对学生讲述他们所熟悉的概念和问题;教师常以为给学生很多,而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少;教师常以为学生总是幼稚的,对学生的建议往往不屑一顾……在“并喻文化”时代,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尽管你与学生年龄不同,地位不同,成熟程度不同,但你应该承认你能够从学生那里学到的东西可以同样的多,并从心底里乐于接受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乐于对自己的意见表示怀疑,你与学生可以互为师生。因此,“对话”与“倾听”是渗透于学校教育等一切活动中的一项最基本和最持久的训练,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你将会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你与学生之间的经常性的、平等的“对话”与“倾听”是学生成长的一种理想条件。
  作为对时代精神的回应,教育领域中在正孕育着这种全新的“对话”与“倾听”意识,教育对话与倾听正以各种各样的形态或多或少地体现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中。但就整个教学的情形而言,教学缺乏对话与时代发展相呼应,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以对话教学作为教学的主导方式来取代以往的独白教学,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仅需要实践对话,而且需要学会倾听。

  B 实践对话:新课程的内在要求
  对话教学既是当代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也是实施新课程的题中应有意。强调对话在教学中的意义暗含着对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和个体开放心态的倡导,以及尊重差异和鼓励独特性、崇尚个性和主体性。这些正是有效的、高质量的对话的前提。同时它也内含着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的要求,即对教师而言,上课是对话,是交往,而不单纯是劳作;是艺术创造,而不是教授;是探索真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展示结论。因为,对话是交往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对话而发现自我和探索真理。因此,对话教育要求教师和学生同演课堂主角,教师更多地是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学生则要敢碰书本上说的、教师讲的,敢于怀疑,这无疑又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学生有了一定的对话压力感,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对话的压力感又会促使学生去主动地涉猎知识,独立地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与学生“对话”,首先需要你放下教师的架子。你与学生之间,学习是双向的(相互的)而不是权威的或由上而下主宰的。对学生而言,你的作用不再那样至高无上。他不仅有机会说,而且与你共同决定着“对话”的形式和内容。对你而言,你需要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相信学生、赏识学生、解放学生,同时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学习这些优点,完善自身的素质,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实际上,学生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是很多的。他们虽然幼稚,但有一颗不断探求的心;他们或许无知,但永不满足和充满好奇心;他们的思想和观念也许不够成熟,但却代表着时代跳动的脉搏。
  与学生“对话”,还需要你走进学生的世界,读懂学生这部书。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学生,这样你才能理解学生,才能用学生的目光看世界,用学生的心体味他们的喜悦和焦虑,欢乐和悲哀。向学生学习,能够使你原本枯竭的“精神生命”重新焕发青春。从学生身上,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再一次发现自己。
  “对话”,作为一种学校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独立的人格意识。作为一项原则激发的是学生创造性发展的素质,作为一种意识换来的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作为一种精神体验强调的是学生已有的经验、正进行的经验和可能最终成为学生自身一部分的经验在其成长中的重要价值。一旦你与学生之间进行自由的、开放的“对话”,就会突破过去那种“教师训话、学生听话”的僵化局面,就能使学生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可以说,你与学生的“对话”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是一种人格化的教育,此时你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单单是大脑的载体进行培养的;通过“对话”,你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尊重”,并使学生学会自尊、尊重他人、自信、善于合作、乐于助人、独立自主和坚忍不拔。通过“对话”,展示了师生之间精神追求的可能性、探索真理的热情和找到认识自我的途径。
  而“训话”,作为“对话”的反面,它所反映的是一种控制,而控制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为承认主人的权威而斗争,控制的必然相关物就是那些必须服从他人意志的服从意识,其结果必然使师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从而使彼此之间都疏远了。

  C 学会倾听:对话教学的必然应对
  实践对话教学暗含着倾听的必然要求,学会倾听是当代教师新的素质要求。教学有方,首先是知生、识生。没有知生的透彻和识生的周全,很难在学生身上获得期望的结果。而要知生和识生,作为教师你需要全身心地去听学生说话,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困惑和焦点、创意的观点和批评的价值。不仅如此,教师对所有学生都有责任倾听和应答,有责任用全部的感官潜能去倾听、理解和呼应所有学生发出的一切声音。倾听是一种民主的氛围;倾听是一种真诚的谦虚;倾听是一种相互间的尊重;倾听是一种积极的赏识;倾听是一种热情的期待;倾听是一种无言的要求。对话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点就是参与者要热情地倾听他人的发言。
  倾听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基本技巧,也是在沟通中认识与了解学生的第一步,倾听学生等于尊重他、欣赏他,给他信心和勇气,同时也让学生尊重与欣赏他人,此外,学会了倾听还能获得另外的五大好处:一增加对学生了解的信息和知识;二减少你与学生的误会和冲突;三增加实现你及你的学生各自愿望的机会;四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五加深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在倾听过程中,不仅需要把握倾听的内容,还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态度与技能、技巧。一般而言,能够和应该倾听到内容主要有:一要倾听学生的欲望与需求;二要倾听学生的情感;三要倾听学生的思想;四要倾听学生的疾病;五要倾听学生之间的差异和区别;六要倾听学生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保持倾听所必备的态度及技能、技巧主要有:一是接纳和平等;二是专注和警觉;三是鉴赏和学习;四是执着和冷静;五是参与和体验。作为一名合格的“倾听”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你的行为至少需要做到三点:一是注意。眼睛注视说话的学生,将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学生谈话的内容上,不要打断他,在他未提问时,不要随便发表自己的看法。二是接受。用点头、微笑表示你理解学生的想法。如果不一定赞同学生的观点,仍要保持专注、尊重的态度,可以适时加人一些表示听清楚的短语,如“是吗”、“我明白了”、“原来是这样”,等等。三是引深话题。重述学生的意见、情感,或提出恰当的问题鼓励、帮助学生完成他的叙述。如“后来又怎么样呢?”“那你一定气坏了!”“既然如此,你以后打算怎么办?”
  如果作为教师的你已经掌握了作为一名合格的“倾听者”所必备的技能技巧,并且想进一步提升你的倾听水平,那么,你需要了解倾听的层次及做到最高层次的要求与做法。“倾听”是有层次之分的,层次最低的是“听而不闻”,如同耳边风。其次是“虚应故事”,“嗯……是的……对对对……”略有反映,其实心不在焉。第三是“选择性地听”,只听合自己口味的。听的目的是为了作出最妥贴的反映,根本不是想了解对方。第四是“专注的听”,表面上看每句话或许都进入大脑,但是否听出了真意,值得怀疑,层次最高的则是:“设身处地的倾听”,这是倾听的最高境界,是一种专业水准的倾听,优秀教师往往是这种境界的不懈追求者与达成者。

  与一般的倾听不同的是,设身处地的听,出发点是为了了解而不是为了反应,也就是透过学生的话来明了他的看法、感受与理解他的内在世界。当然,设身处地和同情是有差别的,因为同情掺杂了价值判断与情感认同。有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的确需要多一分同情,但却易养成对方的依赖性。此外,设身处地也代表赞同(一味地赞同往往会失却教师作为成人、作为教育者的引导责任),而是指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深入认识学生的感情与理智世界。设身处地的听绝不只是理解个别的词不达意的句子,因为据专家估计,人际沟通仅有一成是透过语句来进行的,三成取决于语调与声音,其余六成则得靠肢体语言来获得。所以教师的设身处地的听不仅要耳到,还要眼到、心到: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